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新东方故事

(2011-11-14 11:2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杂文
    昨天,新东方的两位创始人徐小平与王强到哈佛来演讲。当然,这次他们不是为了新东方而来,而是作为真格基金(ZhenFund)的两位合伙人,来哈佛鼓动留学生归国创业。这两位仁兄,也已经完成了从新东方大佬向天使投资人的身份转换。所谓天使投资(Angel Investor),是比VC(Venture Capital)投资阶段更早、周期更长的一种投资,基本上就是看人和创意下菜碟。我现在已经不在PE行业里了,去参加他们活动的目的,就是想听听徐小平与王强的讲座。王强还是那么富有人文气质,动辄引经据典,他把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比喻为17、18世纪英国贵族游学罗马与巴黎的Grand Tour,认为中国学生在美国最重要的任务是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思考的Intellectual,以至于“眼镜片背后闪耀着Liberal的光芒”。他鼓励留学生们能够在人生中摆脱平庸生活与日常轨迹的困扰,用自己的勇气与血性走上创业之路,成败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自己垂垂老矣之时,回顾往事之际,不会有遗憾、懊恼与悔恨。徐小平还是那么健谈与风趣,还是依然拿俞敏洪开涮,他忽悠大家说,创业并不会失败,只要你失败了之后继续做下去。新东方“三驾马车”在公司上市后解体,但这并不妨碍这几个兄弟的友情。凭着新东方十余年创建的人脉资源与品牌效应,徐小平与王强选择做天使投资,成败与否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他们可能再次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感慨之余,我回想起自己的新东方生涯。本科阶段,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打篮球、三分之一的时间谈恋爱。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出国留学。由于本科专业是国际经济学,我们在大一大二两年,都要比同系其他专业的同学每周多上几节外教课。当然外教们素质与口音也参差不齐,我记得老师们有来自苏格兰的、魁北克的,不一而足。上研究生一年级时,宿舍有一位同学有出国留学的意向,我们俩一拍即合,并拉上另两位女同学,组成一个考托考G的小团队,准备整天在图书馆四层的研究生阅览室上自习,相互监督与鼓励。不多时,一位女同学被我们的师兄泡走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三人中剩下两人也成功牵手,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留在阅览室上自习了。遥想当初,真是情何以堪。

    当然,团队的解散并未妨碍我与宿舍同学去上新东方。我们选择了先难后易(先考GRE后考TOFEL)的策略,于是报了一个新东方GRE班。这个班周末上课,地点在西三环紫竹桥畔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大礼堂。整个礼堂人头攒动,挤满了三种人:努力学习的男生、努力学习的女生、努力吊凯子(找个看着顺眼的男生,把自己嫁了,从而能跟着他出国)的女生。开学的时候,俞敏洪来过一次,用安徽普通话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把听众们忽悠得热血澎湃、恨不得把红宝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这个班共有三个老师,分别讲词汇、阅读与逻辑。有两位老师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淡出了,但教授词汇的人让我永生难忘。这就是新东方的传奇人物宋昊。一个成天打扮得油头粉面、操一口山东普通话、忽悠能力超强的爷们。第一节课上,他给我们讲述了自己赤手空拳到中科院读研究生,在建国门赛特买了一包老板菜,从而立誓要出人头地的励志故事。之后他的话题忽然转到金庸小说,在回顾小说人物之际塞给我们数百个英文单词,同时问我们在《神雕侠侣》中周伯通是中多少箭而死。继而,他话锋再次切换至基督教,在黑板上边画教堂的草图之际,他又教给我们上百个英文单词。这哥们具有超强的自信、说话在风雅与粗糙之间频繁切换,绝对有把百分之八十的东西讲到百分之两百的才干。因此,全礼堂的人在上阅读与逻辑时往往昏昏欲睡,但一旦宋昊开讲时,大家都聚精会神,看他又能讲出什么出格的笑话来。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

    之后GRE考得不太理想,2190分,词汇与逻辑方面都有些失分。虽然有些遗憾,但想想分数也还将就,很快就释怀了。考托福就没有上新东方了,自己复习。到图书馆录了12盘托福听力的带子。没想到,磁带中试题速度极快,第一道题刚念完,第二道题就开始了。刚开始,我根本没有时间把选项看完。可以想见,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之前我还觉得自己听力不错呢。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大概能对70%,自信心受到严重挫折。没想到峰回路转,参加模考时,第一道听力题听完,突然没有了声音。我举手向老师示意,想说自己的耳机坏了。当老师走到自己身边时,第二道题的声音才刚刚想起。原来,图书馆为了节约磁带,并没有留出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需要听完一道题后按暂停键,之后再做第二题。可以想见,经过两三个月魔鬼式训练的我,考起托福来可谓驾轻就熟。托福的成绩是660分。

    GRE与托福考完后,我花了一些时间准备申请。但后来一方面没有收到理想学校的全奖,另一方面自己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出国这事就被我搁置下来了。研究生二年级是我真正开始想搞点经济学研究的时间。之后研三开始找工作,我想去外企。由于对英文面试心里没底,又去新东方报了个口语班。这个班是在五道口附近的水清木华园上的。第一次课上,就听到了王强的演讲。他给我们卖弄了一段模仿National Geograhphy或Lonely Planet里面的英文原声,的确是酷似。我当时就想,自己一辈子也说不了这么漂亮的英语了。从此自己英语的目标就沦落为能够自由表达思想,追求交流无障碍足矣。

    尽管在两个外企呆过,但由于外企在中国工作,平时在书面上接触英文材料较多、但实际上开口说英文的时间相当有限。真正开始频繁使用英语交流,是到了社科院之后。世经政所可谓是社科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所,各种国际会议、学术访问与国际交流都很多。所里英文好的人不在少数,而老余与何帆是其中的翘楚。我陪老余见过很多外宾,他的英文让我叹为观止。我觉得,他在讲英文时,已经是用英文的逻辑来思考。而老余告诉我的箴言是,不理解英美的文化与历史,你讲的英语始终不是好的英语。老余的另一个告诫是,如果一个人连中文都说不清楚,你能期望他的英语能好到哪儿去?

    在所里几年,我觉得最锻炼英语口语的,是接待国外基金经理的代表团。很多外国基金经理到中国来访问时,像社科院这种做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部门都是必经的一站。我曾经有过多次一人接待十余位老外的经历,在一个多小时内连续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对老外们来说,他们加深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了解。对我而言,我锻炼了自己的听力与口语。可谓互利互惠。当然,如果与他们一起吃饭,这就比较痛苦了,因为我基本上只有时间回答问题,而没有时间吃东西。这时我才明白翻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可以给我留出填饱肚子的时间。当然,有时候我也会与同事一起见外宾。这样在吃饭时,一人讲上半场,另一人讲下半场,主宾之间均可皆大欢喜。

    不知不觉就扯远了。本来想讲自己与新东方的故事,没想到已经演绎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过去我发现,要写英文容易,说英文比较难。现在我的看法恰好相反,要说英文比较容易,要写漂亮的英文,实在太难了。尽管我的英文依然很烂,但我依然在不断地学习。I am still working on i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Plymouth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