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张老师好: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在图书馆里与《觉今是而昨非》相遇,感觉不错。可是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您很忙,所以如果能抽时间小阅本文,我会深感荣幸。
第一是有关我对经济学方法的一点谬见。我感觉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好像都主张都在采用数理分析和心理分析。把”经济规律“构建在”心理规律“上的主流经济学是不是有点”唯心“?我的老师把经济学课程简直上成了数学课。。。我认为在数理之外还应该构建一种”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融合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社科学科全面地观察经济活动。应该让经济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成之学“。不知您怎么看待我的想法。
第二是有关我的专业。我所学的是会计/财务管理。可读过您书中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容后,我感觉我的专业和我的理想大相迳庭。我有志于学术道路,想做一名有良知的国民经济研究者,不想在“机构之惑”中浪费青春。不知您怎么看我的想法。还有,我感觉我的专业(会计/财管)在学术道路上不如研究宏观经济有价值,是这样吗?
第三,我想了解一下社科院的有关情况。您是怎么从商界进到社科院去的呢,考博?本科生读研时能去社科院吗?
问题可能有些多了。无知之处还请多多原谅。
祝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
《觉今是而昨非》的阅读者
2011.10.18
回信
**同学:
你好!很高兴收到来信。对你的问题,我答复如下:
第一,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的确建立在数理框架之上,其核心思想是理性的经济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进行跨期福利最大化的选择。而金融学近年来的新进展之一行为金融学,即如何把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起来,用来说明经济人在日常的投资行为中其实并不那么“理性”。所以将“经济规律”构建在“心理规律”之上的主流经济学提法并不准确。你所说的“历史实证主义”方法其实目前也有,例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很难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成之学”,这有陷入“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倾向。不过,无论是做主流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你都应该先把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学好。数理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可扩展、易交流。对大一的学生而言,尤其应该注重数学的学习。
第二,从事学术研究,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金融研究其实就包括会计与财务。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无优劣之分,只有兴趣之别。而且,现在经济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微观与宏观研究已经逐渐融合。例如宏观模型其实不过是代表性主体最优化行为的某种形式的加总,最多再考虑一下代表性主体的异质性而已。所以,即使你想从事学术研究,也应该把目前的专业学好。我自己的经验表明,如果有较好的会计与财务知识,在进行宏观经济研究时也有所助益。例如,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第三,我当年的确是通过考博实现职业转换的。原因是做过一段审计后,发现还是经济学研究更有意思一些。你本科毕业时当然可以考社科院的硕士,我现在的一个硕士生就是人大本科毕业的。不过,人大本身就能提供很好的经济学硕士生教育,你也不一定要舍近求远。在硕士与博士教育方面,高校与社科院各有优势。高校可能更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和现实世界往往有些距离。社科院更为强调政策研究。到哪儿读硕士,应该对自己未来的兴趣有所了解之后,再做决定。最后,社科院研究生院以前设在望京,是个不错的地方。但现在搬到良乡去了,离城里很远。交通不太方便。不过反过来想,安静下来也更好读书、做学问。反正现在是网络世界了嘛。
祝学业进步!
张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