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天,为期三天的Orientation结束了。Orientation的目的,是帮助访问学者们尽快熟悉Ash中心、肯尼迪学院以及哈佛大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帮助学者们尽快适应从而顺利开展研究。
第一天的培训,主要由Ash中心工作人员介绍Ash中心概况、Ash中心下属各种项目、学者们与Ash中心的负责人赛奇教授交流,以及帮助学者们办理哈佛ID等。Ash中心与东亚各国关系密切,除我们隶属的Rajawadi项目外,还包括中国高层官员培训项目、越南项目与新加坡李光耀项目等。Rajawadi项目是由印尼资金资助的亚洲研究项目,今年大约接收了20多位Fellow,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其他学者则来自印尼、印度、墨西哥、西班牙与德国。
第二天的培训,首先由Ash中心的老学者介绍哈佛以及波士顿的生活与娱乐信息,以及如何在哈佛选课。下周一与周二即是哈佛学生四处选课的Shopping
Days。之后,来自哈佛国际办公室、安全部门、Ash中心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关于签证、DS2019表、医疗保险、社会安全号码、安全状况、工作环境的情况。来自肯尼迪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肯尼迪学院的内网与邮件系统。我们也参观了肯尼迪学院图书馆,这是一个规模较小但相当舒适的地方。下午3点至5点,Ash中心举办了一个欢迎新学者的招待会,中心的Staff、新老学者欢聚一堂,畅饮本地生产的各种啤酒与红酒,高谈阔论、其乐融融。
第三天是图书馆之旅,让我们见识了哈佛号称全球最丰富的图书资源。哈佛校园内有72个图书馆,合计藏书近2000万册,这还不包括广袤的电子资源。我们的第一站是费正清中心图书馆,这是费正清先生的关于中文、日文与俄文图书的个人收藏,但也对哈佛的学生与学者开放。负责管理图书的老太太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她还定期来北京采购图书呢。第二站就是闻名遐迩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这是西方世界最大的东亚研究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中文、日文、韩文、越南文与蒙古文收藏。一位来自韩国的图书馆员带我们在各楼层参观了各种文字的图书。有趣的是,古代的韩国与越南图书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令人吃惊的是,燕京图书馆的珍本与善本也向读者开放。不过,读者得在一个封闭的玻璃房间内阅读,且不能自由出入,同时还得接受电子眼的监控,呵呵。在哈佛教工俱乐部用过午餐后,我们参观了哈佛校园内最大的魏德纳图书馆。这是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美第二大图书馆,藏书超过千万册。该图书馆的建立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为了纪念一位曾在哈佛读过书的青年藏书家魏德纳先生。他在乘坐泰坦尼克号从欧洲返回美国的途中遇难之后,其悲痛欲绝的母亲不但将其所有藏书捐给哈佛大学,同时捐款数百万美元修建了这个图书馆。这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地上六层,地下四层。要看经济类的藏书,你得先下到东侧地下四层,之后穿过一条地下甬道来到Pussey中心,而Pussey中心本身又是一座三层建筑。魏德纳图书馆之宏大可见一斑。
今天也是哈佛大学开学之日。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青春无敌的大一新生。哈佛有个相当有趣的传统,尽管哈佛老校园(被称为Harvard
Yard)面积不大,但所有大一新生都会住在Harvard
Yard之内,但其他年级的学生就不得不搬离到校园外的宿舍中了。校园内有专供大一新生就餐的餐厅,也有24小时开放的Lamont图书馆。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无数哈佛学子挑灯夜战的照片,应该就来自Lamont图书馆。校园外有很多老学生趁机售卖各种二手商品,有沙发、桌子、冰箱、台灯、水壶、衣架、衣服等等,不一而足。
三天的Orientation下来,我的最大感触的,哈佛的学习、研究环境实在太好了!以图书馆为例,每个学生能够借阅的图书数量没有限制。正如接待我们的燕京图书馆负责人所言,如果你的宿舍足够大,理论上你能够借数千册图书!不少学生、学者拉着行李箱来借书还书的情景屡见不鲜。图书的借阅期也足够长,我们访问学者每本书至少能借半年。更令人感动的是,如果学生想借的书图书馆没有,图书馆会本着能买就买、不能买就在全美甚至全球的其他图书馆借的原则,尽可能快地满足借阅者的需求。同时,哈佛的每个图书馆中都有不少研究型的图书馆员,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相当专业的信息查询甚至研究建议。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阿根廷国立图书馆中皓首穷经的博尔赫斯。
有比较才能看出差距。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型大学在向学生提供的研究资源与服务方面,实在差得太远。哈佛之所以出色,除了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外,将学生作为上帝、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办学宗旨也功不可没。要构建世界一流高校,国内的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