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财经时报》约稿,尚未发表,谢绝转载
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开展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中国的海外投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作为初始资本金达到200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甫一启航便受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瞩目。
然而,在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宏观背景下,在发达国家政府对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心存疑虑的国际环境中,在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和境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的双重任务下,中投公司在成立之初便面临重重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决定了中投公司的发展绝非一片坦途。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平衡自身承担的多重任务。按照当前的组织结构,中投公司其实面临三重任务,一是向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注资,帮助其改制上市;二是处理旗下的不良资产和问题券商;三是境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中投公司控股的汇金公司将承担第一项任务,汇金公司控股的建银投资将承担第二项任务,而中投公司将设立新的部门来承担第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的目标函数、风险控制、管理程序、考核标准都迥然相异,因此中投公司如何平衡有限资源在三项任务中的配置是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中投公司将花费670亿美元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中收购汇金公司,此外还要向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至少注资600到7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在最初2000亿美元的资本金中,能够用于境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的只剩下600到700亿美元。中投公司在短期和中期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无疑被夸大了。此外,由于身兼多重目标,造成对政府对中投公司难以进行整体绩效考核,而只能按照各项任务分别考核。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二,在于如何选择投资品种。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从央行手中置换的外汇储备,大约60%-70%是以美元国债的形式存在的。而中投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相比,前者的投资组合应该追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否则就没有另起炉灶的意义。这就意味着中投公司将会经历先减持美元国债再增持其他金融产品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形势下,可供中投公司选择的产品并不太多。首先,全球股票市场目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在中期内进行调整的概率很大。其次,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全球房地产金融产品市场风声鹤唳,机构投资者纷纷减持了投资组合中房地产金融产品的比重。在美国次级债危机后果尚未完全显露出来之前,任何试图“抄底”的投机行为都是鲁莽的妄想。再次,目前全球利率水平处于微妙的十字路口,一端是美国次级债危机恶化可能造成的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衰退,另一端是次级债危机得到妥善解决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的重新显现,这就意味着全球利率水平的走势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固定收益产品的风险也比较大。最后,资源类行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敏感行业,如果在海外对资源类行业进行大规模直接投资,将招致发达国家醋意十足的指责以及发展中东道国的疑虑,中国威胁论可能再度甚嚣尘上。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三,在于如何掌握自主投资和委托理财的平衡。中投公司的总经理高西庆先生来自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而社保基金之所以在近年来取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率,最大的成功经验在于将资金委托给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打理。毫无疑问,中投公司将采取自主投资与委托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理财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如果委托理财的比例过高,中投公司将面临公众如下指责,即委托理财的事情外管局同样可以做,没有必要“重新设计轮子”。如果委托理财的比例过低,大比例进行自主投资的话,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经验的匮乏又是一个问题。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四,在于如何应对发达国家政府对主权财富基金“政治性目的”的指责。美国参众两院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先后表示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担忧,认为这些基金背后隐藏着宗主国政府的政治目的,它们的投资行为可能对东道国的国家利益或居民福利造成损害。作为上市公司的中海油投资优尼科尚且遭遇失败,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投公司,一旦涉及发达国家关键行业的大规模股权投资,必将遭遇对方政府的强大阻力。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五,在于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投公司设置了6人的党委会、11人的董事会、7人的管理委员会以及监事会,这套管理班子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角色分工,各机构之间是否存在职能重叠或角色冲突,目前尚不明晰。这种模糊在董事会和党委会之间尤其明显,公司的重大决策究竟是董事会说了算,还是党委会说了算?既然董事会和党委会的成员不尽相同,代表的部门利益也不尽相同,很难保证在特定情况下两个机构在决策时不会发生意见冲突。
中投公司面临的挑战之六,在于中投公司并非唯一一家承担中国政府海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的独资公司,它同样存在竞争对手。不久前国家开发银行投资英国巴克莱银行,就曾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坊间传闻,中投公司近来和国资委密切协商,试图帮助16家国有大型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这表明在中投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各自的业务范围中,相互重叠的区域越来越大。如果国家开发银行继续拓展海外金融组合产品投资业务,那么中投公司面前将会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压力也是动力,挑战中蕴涵着机遇。中投公司如何在荆棘中起舞,这有赖于管理层的经验、智慧和决断,更取决于中投公司能否真正克服政府干预,实施完全商业化的运作。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只有独立的市场化运作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