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四大投资“失败”案例

(2014-03-16 20:32:14)
标签:

杂谈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股神也概莫能外。巴菲特广为人知败走麦城的著名事件,就是去年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由于对金融海啸极度恶劣的后果与危害完全估计不足,“抄底”进场的时间过早,由此造成伯克希尔公司在2008年度账面价值亏蚀了115亿美元。而他在年轻的时候,至少在28岁之前,也曾经出现过几次误判或看走眼的事儿。
第一次,是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念研究生时,一边学习证券投资理论,一边学以致用。那一次,他特地向多德教授告假,专程参加马歇尔·韦尔斯公司的股东年会,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公司的股东年会。他在这次会议上偶遇公司股东、知名的投资大户兼华尔街一家证券经纪公司老板——格林。
巴菲特当初购买马歇尔·韦尔斯公司的灵感,主要来自于格雷厄姆的那本《证券分析》。尽管此时的巴菲特与格雷厄姆还未曾谋面,但恩师在书中提到过这家公司。巴菲特认为,他必须要仔细认真地把学习获得的东西,实地的了解清楚,即用从书本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又用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理论。但当格林问巴菲特为何要买马歇尔·韦尔斯股票时,他只是说,因为格雷厄姆也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巴菲特还有他自认为的更大理由没有说出来。
这是北美一家很有名望的专做五金批发的大公司。经过他的搜索和研究显示,该公司非常赚钱,如果它把盈利分给股东作为红利,每股应该可以分到62美元,而当时的股价是200美元/股。拥有公司股票,实际上相当于拥有一种年利率高达31%的债券。如果保持这个利率水平,持有它三年时间,本金就能翻番,公司实际潜藏的回报率及隐含价值相当高。但格林在听了巴菲特的表面理由之后,只是意有所指地说了一句“好球”。这句话让巴菲特慢慢的意识到,格林是在要他“独立思考”!陡然间,巴菲特觉得自己愚蠢极了。
在格林看来,马歇尔·韦尔斯公司并没有巴菲特所认为的那样好。这从该公司在明尼苏达州注册,却又选在新泽西州的一处简易的场所召开股东年会,显然就是像在走过场与走程序,并在会上对外来股东的提问和质疑,屡屡敷衍、应付与反感等细节,或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第二次,他在21岁那年,通过阅读《穆迪手册》,发现了一家叫做克利夫兰毛料厂的公司,它的每股流动资产为146美元,而股价只有115美元,要低于这个数,这就基本符合恩师所说的判断法则。巴菲特认为公司的股价未能反映“一家装备精良的工厂”的价值,他对自己当时的分析判断信心满满,并认为该公司有足够的收入支付分红,每股8美元分红为大约115美元的股价提供了“有充分保证”7%的收益。而事实上,该公司最终的决议是取消分红。
巴菲特为此事几乎要气疯了。他要去到该公司论理“讨说法”,但等他赶到公司年会现场时,会议刚刚结束5分钟。公司高管除了客套和委婉的敷衍后,巴菲特此行一无所获,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被公司的这帮人狠狠地耍弄了一番。
第三次,则有点“搞笑”。巴菲特有一次与他以前的旧同事纳普重逢,纳普在无意中告诉他,美国政府可能要从流通领域中回收4美分的蓝鹰邮票。为此,他俩到各个邮局去打探及大量“吃进”这款邮票。经过一番折腾,最后几乎收集到了60多万枚,总共投入了25000美元。等到他俩把一大堆邮票搬到地下室时,才终于醒悟过来,原来干了一件“傻事”。因为他俩能够收集到60多万枚,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市场上并没有多少其他的收藏者对其感兴趣,这是将来难以升值的要害所在。他俩花费了巨大努力,最后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邮局”,而这一大堆4美分的邮票,看来是永远无法升值了。
笔者列举巴菲特在年轻时的这些往事,是想籍此说明,大凡是人,就难免不犯错误,更何况是在这种波谲云诡、极度残酷的博弈游戏中。大家都是人,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具有人性中的某些弱点与缺陷。真正的高手和赢家应该把握在收益与风险之比较大之时才会下注落单,并且往往是正确的时候多,犯错的时候少。所谓对的时候太多,错的时候很少;赢时大盈,输时小输。就像香港的波浪大师曾经讲过的一句名言那样,赢要赢一间厂,输要输一粒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