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书法风骨
(2013-08-19 15:25:12)
说说书法风骨
书法,之所以称其为国粹,就是因为它有风骨,展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风骨,就是风韵,风采,就是精神,就是气度,就是内涵。有的书法豪放大气,有的书法正气凛然,有的书法古朴苍劲,有的书法娟秀优美,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劲拔,有的纤弱,林林总总,千差万别,这就是书法风骨的展现,就是国粹的精粹。书法有了风骨,就有了境界,才算得上精气神。风骨,使书法千姿百态,仪态万方。颜真卿楷书端庄豪迈,气势开张,仿佛巍巍高山,正人君子;柳公权楷书刚劲挺拔,斩钉截铁,正气凛然,精神抖擞,仿佛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的步兵方队。赵孟頫楷书,精神见于外,骨力含于内,仿佛白衣秀士,有飘然之态。郑板桥的书法,楷隶融化一体,大巧若拙,别开生面,象征着郑板桥自己的处世为人,满腹才华。
不同时代的书法,有着不同的风骨。汉朝流行隶书和章草,庄重秀美是其主要的风貌;晋代王羲之父子的书法,神清骨秀;北朝的楷书质朴大气,带着尚武精神。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时期,正气、法度是唐朝书法的主旋律。当然,唐朝的书法,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盛世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为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写出精神,写出风骨,应该是大伙儿向往的境界。
谁想写出自己的风骨,谁就应该经历下面几个阶段,必须过三关:
第一关,练苦功。从初学书法开始,就要一笔一画的临摹,一个字一个字的练习。这个阶段最长,最艰巨,困难最多。这个阶段,就是练习臂力、腕力、眼力,就是练习基本功。这个阶段,要练出来笔稳手稳,眼力独到,把笔画写精致,写自然,写熟练,还要把分间布白,把提顿运势都了然于心,一句话,就是要学来法度,学来基本功,就是要写得和帖字形似,最好一丝不差。任何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都要不得!王羲之有墨池的传说,怀素和尚有笔塚的故事,练书法苦功,就需要这种精神!这练苦功,即使是天才,超天才,也不可能超越。今天不少书法朋友,看到所谓的变体、丑怪风行一时动了心,梦想步权威的后尘,省略铁砚磨穿的苦功,那有多荒谬!说实在些,人家能成名,自有人家的优势,这优势你就不可能有!
第二关,神似。要使自己的书法写出风骨,必须先学习古人。学古人,不是简单的学会字形,而是学来古人的精神气度,学来古人的风骨。练习颜体楷书,就是要体味颜真卿的书法风貌,揣摩老先生的秉性和脾气,意志和人格。把他揣摩透了,把颜体楷书练习精了,把他的端庄正直,质朴宽厚,赤胆忠心都学过来,融化到血液里,镌刻在骨子上,到那时候,你仿佛就是颜真卿,咋写咋像,咋写咋成。这时候你的字,颜体就在骨子里,你可以和颜体楷书绝对神似,才能地地道道地称得上传承了颜真卿。学习颜真卿是这样,学习王羲之、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都是这样!要过这一关,需要悟性,需要执着,需要不懈地追寻,需要简练以为揣摩。这也是一种功夫,当然也说得上苦功。很遗憾,有些权威,形似了,就以为自己传承了,就要创新,结果绞尽脑汁,把书法当猴子耍,弄出来那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还要仗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大吹大擂,实在可笑,也着实可惜。更有甚者,有人仗着手里的话语权,公然用自己的四不像嘲笑一代风骚唐楷,实在荒唐,而且可悲可恶。
第三关,创新。创新,不是拼凑,不是杜撰, 不是臆想。创新,是在传承古人书法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发展。柳公权继承颜真卿,赵孟頫继承王羲之,他们都还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那些传承,那些个性,都在骨子里,都在风骨上,绝对不带任何刻意。这个阶段,用不着呕心沥血东拼西凑,用不着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只要按照法度写下去,你自己的性格素养一定会在书法里显现,甚至会非常明显,非常张扬,那时候,你一定就有自己的风骨。时下,刻意的所谓创新多了,上到权威大师,下到爱好书法的年轻人,多得街头巷尾,铺天盖地。其实,那些“创新”,一没有继承古人,二没有自己人格素养的显现,根本说不上个性,哪里来的风骨?创什么新?
说到这儿,咱得声明,创新,咱不反对,但是必须有功夫,有继承。另外,这篇文字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跟咱的书法没有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