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周述评:大地微微暖气吹

(2011-10-17 08:57:16)
标签:

财经

上证综指

大市研判

上周末( 109日晚),笔者在本栏“一周述评:期待重要时刻来临”一文中,针对上证综指(下同)本周的走势指出:

从大盘运行的时间周期看,1010日都是一个值得重点期待的日子。”

 下周,沪市震荡筑底的态势不变,下档支持位2320点,上档阻力位2442点左右

本周(1010日至16日),沪市下探2318.63点,虽然打破了笔者本周下档支持位2320点,但时间很短,只是瞬间所为,而且只下穿了1.37点,幅度极小;冲高2439.64点,虽与笔者本周阻力位2442点相距不到3个点,十分接近,但并未突破;收市报2431.38点,全周上涨了3.06%。至此,笔者对本周沪市的走势预测得到了大盘的高度印证。 

实事求是的说,在一周的时间中,能准确预测、计算大盘的高、低点和运行方向,难度很大,真令笔者无比欣慰。

本周1010日的成交地量399.2641亿元、1012日的低点2318.63点,都表明本周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从成交量分析,本周沪市共成交了3276.0667亿元,虽然重要的阶段性地量1010日的399.2641亿元就出现在本周,但全周的成交量仍然比上周沪市的成交量2730.7798亿元增加了545.2869亿元,增加的比例为19.97%,幅度较大,呈现出上涨放量的态势,而且也是最近连续五个交易周里成交量最大的一周,量价关系配合良好,表明大盘的上涨得到了量的支持,这点甚为重要。

K线分析,沪市本周K线上影8.26点,几乎“光头”,表明上档压力较轻;下影44.45点,较长的下影往往表明在下档得到了支持;实体68.30点,把上周的周阴K线全部吞没,表明大盘转强。

从技术指标分析,很多周K线的指标都处于很低的位置,有的甚至比1664.93点都要低,例如DMI指标中的+DI,目前数值只有3.13,表明指标普遍调整的相当充分;而周RSI指标,这个先行指标竟然已经率先从20以下的超卖区向上金叉了!

在分析一下基本面:全国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基本已成定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今年我国GDP增速很可能仍保持在不低于9.3%,继续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第一;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大多数国家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大的多;进出口总额仍在增长,但顺差进一步按我们的意愿减少。

CPI指数,从今年7月的6.5%,到8月的6.2%9月的6.1%9月份PPI同比上涨6.5%,与CPI同步,也从今年7月的7.5%回落了二个月。这二个重要经济数据表明,尽管物价上涨的压力尤存并仍在高位运行,但关键是拐点已经出现,就是今年的7月,笔者认为随后这二个重要经济数据将进一步缓缓走低。如果不出现突发的特大的问题(这种可能极小),本轮通胀最危险的阶段已过。

从政策面分析,从201011月二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后,从12月开始每月一调,每次上调0.5%。而615至今,央行未再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同样,从201010月开始,央行每二个月加息一次,每次加息0.25%,而从今年77日以来,也未再加息;

这些信息表明,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确已进入尾声阶段,至少几个月来,紧缩已经让位于观望,是不争的事实。

注意,最近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政策出现了变化,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已经改变为定向适当宽松,这很可能是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奏,意义重大。

当然,基本面、政策面的重大信息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笔者不可能在此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基本面、还是政策面和技术面分析,近来都出现了很多积极的信号,形势对多方越来越有利,确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笔者坚持1012日中午在本栏“大盘为何屡屡假摔?”一文中指出的“2318.63点,……就是重要的阶段性的底部,……而且可能性是很大的”观点不变。

那麽,下周(1017日至23日)沪市又将如何运行?

笔者认为,下周,沪市很可能出现震荡攀升的态势,下档支持位2393点左右;上档阻力位2490点左右,强阻力位2518点左右。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另外,笔者热烈欢迎愿意真诚合作(包括广告)的朋友来人来电洽谈。 

电话:15818794450

QQ657708849

林建勋

2011101623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