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学生观(教学反思)

(2010-01-19 16:1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现代学生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场洗礼,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就当前来说,是如此的迫切与需要。我们要确立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师观和创新教育观。在确立这些新的教育观念里面,首先是确立现代学生观。

检讨我以往的学生观,虽然有尊重,但尊重不够;虽然有民主,但民主不足;虽然能平等,但不够全面;虽然能爱护,但程度欠深。眼光比较陈旧,观念亟待更新。对待学生,有时急功近利,有时苛责太严,有时太过于强调学习成绩,有时却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时常在实践中反思,更在理论学习中寻求突破。

什么是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这样描述的: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什么是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教师应该确立怎样的现代学生观呢?

一、多看学生优点,学会赞美学生。

我们要多看学生优点,学会赞美他们,乐观估计学生天性。关于人的天性问题(即人性论问题),中外思想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探讨。

中国古代,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教育就是发扬光大这四种“善端”。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一个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教化,通过“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才能成为有修养的君子。董仲舒则主张人性不善不恶、有善有恶,他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提出要通过教育发展人原有的本性。汉朝另一位思想家扬雄也说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主张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自己的性情,使自己不断向善。性善论者注重主体的自觉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者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矫正。

当前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性恶论角度来看学生,认为学生天性是破坏性的,是和教育要求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和伦理的缺陷,和时代的主体精神相违背。因此,我们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善意的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多看学生的优点,多赞美学生。

典型案例:

高中的几个女生采来一束鲜花,插在瓶中,放在讲台上,她们想借此美化教室,同时还想观察任课教师的反应。

上课了,数学老师对花瓶只是不经意的瞟了一眼,他的兴趣全在抽象的公式和定理上;化学老师用手抚了抚花枝,将几朵花扶正,真希望她评论几句,可她金口难开;历史老师发现了两支马兰花,他说这种花只有坟地里才生长,真让人晦气和扫兴;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就被花吸引住了,赞美道:真美呀,这束鲜花表现了你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接着他发挥:你们正值美好的青春,要让自己的青春锦上添花。

于是,同学们写道:语文老师这番真诚的话语,不但一下子使我们对他产生了亲切感,而且还让我们感动和振奋,对他的语文课更加喜欢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需要赞美。学会多赞美,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阳光。

二、正确看待学生错误,多宽容学生。

正确看待学生错误,多宽容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观点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用发展的观点,首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不同学生之间发展肯定不均衡,我们欣赏先进的学生,同时也应该接纳后进生。我们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步调一致,要求齐步走,这是不科学的。

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八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具有,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后进生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发展比较缓慢比较欠缺而已。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解决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就是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接纳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典型案例:

一支钢笔

中国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师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了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个学生,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个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霍老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毫无疑问,是霍老师那充满人性的话语保护了他的自尊,无痕的教育了他,让他既改正了过错,又唤醒了他的人格力量。

两幅图画

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有两幅引人注目的图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上小学时,有一天,他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鼓起勇气杀了一条狗,把内脏一件件的分割、观察,谁知这条狗是校长韦尔登家的宠物。身为教育家的韦尔登决定给约翰以处罚:罚约翰画两幅图画。这就是亚皮丹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人体图画。约翰·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192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三朵玫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乡村中学校长时,看到一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要拿去做什么用呢?”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花,我想把这朵花送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苏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他又摘下两大朵玫瑰,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送你的,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朵是送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四块糖果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放学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的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教育是一种引导与激发,教育过程中不可能缺少批评。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不同方式的批评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上述案例中老师都能正确巧妙地运用批评。霍老师用别致的批评方式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韦尔登则站在学生的立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激发了他的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则是先了解学生的动机,而后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陶先生则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从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

“一支钢笔”、“两幅图画”、“三朵玫瑰”、“四块糖果”,“一二三四”像首歌。

三、相信学生,期望学生。

典型案例:

一个小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父母惊异的发现,女儿的琴声变得是那般的优美,不知是什么名师指点。后来女孩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音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老人没有给小女孩任何音乐方面的专业指点,可她给了女孩期望……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相信每一个孩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

典型案例: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的做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我们把教师真诚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

然而,现今在我们教师中间,观念上并不反对上述观念,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表现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课堂上“满堂灌”,课堂下不敢放手,始终居高临下。

四、爱护、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待人。

我们必须搞清楚,学生是“人”,首先学生是法律人。在现代社会,学生享受社会公民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责权主体。把学生作为一个责权主体来对待,就要正确恰当的处理好学生权利和教师职责的关系,做到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同时又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担负起教育人、塑造人的责任。

学生既然是人,不是物,那么他就有情感,有尊严。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就不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来看待;也不能做有损学生尊严、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学生是人,但却是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的人。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我们在与学生对话时,应该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就能更多的理解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下面是正反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一位女老师班上有一个男孩,平时作业乱糟糟,学习不认真,还喜欢骂人、打架、旷课。一次上课,女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祖国》。大家都刷刷的写起来,而那个男孩仰面朝天地呆着,最终他还是写了几笔。当老师看着他的作文时,发现上面只写着:“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女老师一下子被感动了,写了非常肯定的评语:“这个‘母鸡与米’的比喻在这次作文中最精彩!说明了你对祖国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从那天起,男孩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有礼貌,变得积极了,老师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在向好的方向努力!

案例二:

一次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偷偷照镜子。于是,他快步走上去,一把缴过镜子,朝讲台上一丢,口里讽刺道:“不要照了,够漂亮的了!”话音未落,小圆镜“啪”地一下,从讲台上摔到地上,破了。放学后,老师的办公桌上摆了一封信:“老师,难道您认为摔破的仅仅是一面小镜子吗?不,您摔破的是一位同学的心!您的那句话,刺伤了一个爱美的灵魂……是的,这是一件小事,可是,老师您可曾想过,这件小事造成的裂痕,以后能愈合得完美如初吗?”

教育学生,首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没有尊重的教育行为,其效果为零,甚至是一个负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