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 轮” 考 释
(2009-04-13 11:33:35)
标签:
杂谈文化教育 |
分类: 论文写作 |
“扶轮”一词,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从字面分析,它的含义应该是“手扶车轮”之意。
“扶轮”一词出现较早,较早出现“扶轮”一词的古代文献是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在注《楚辞·远游》“凤皇翼(用翅膀遮蔽,保护)其承旗兮”一句时说:“俊鸟夹毂(车轮正中)而扶轮也。”此句意思是说:在乘车旁边飞行的凤凰好比是“扶轮”的卫士,扶翼车轮。魏文帝曹丕在《楚辞》此句的基础上,化用而写下了“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芙蓉池作》)的诗句。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宋郊祀歌二首》:“月御案节,星驱扶轮。”李善注曰:“言天神降,月御为之案节,星驱为之扶轮。”六臣注曰:“言天福之降下於国,使月御车,使星骖乘。”从李善、六臣等人所作的注释来看,《楚辞章句》以后“扶轮”的含义比较其原始义“手扶车轮”已经有了一定的引申,不再强调手扶车轮的具体动作,而是强调其“辅佐、护佑”的内涵。这个现象的出现是与我国古代战车的车乘制度有关。
古代战争中,一辆战车通常有三名乘员。主帅战车的乘员由主帅、驭手和骖乘(车右)组成。骖乘负责主帅的安全,保证主帅所乘车辆的正常行驶,包括“扶轮”职责在内。《左传·成公二年》记述齐晋之战,骖乘郑丘缓说:“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大意是说,在战场上遇到艰险难行的路,他作为骖乘必定下去推车。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行驶时,推车时需要“扶正车轮”,确保车辆不发生事故,以护佑主帅的安全。这应该是“扶轮”一词在原始义基础上被用来引申为“辅佐、护佑”之意义的原因所在。
先秦时期的战车,由于道路和技术的原因,乘员数量有限,作战、护卫主帅、推车和扶轮者为同一人,即骖乘。后来产生了分工,有专门的“扶轮”者出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记载“宗泽复上疏”,其中谈到“扶轮”与“推车”分工的情况:“臣有制造决胜战车一千二百辆,每辆用五十有五人,一卒使车,八人推车,两人扶轮,……。”可见“推车”与“扶轮”分工清楚,扶轮者的职责也已经相当明确,即在车辆行驶时控制车轮的摆动幅度,以防止折轴。所以,在古代典籍中,“扶轮”一词还经常和“捧毂”、“挟毂”联用。从技术上说,是因为车毂系车轮的组成部分,车轮通过车毂和车轴保持关系,造成了“扶轮”和“捧毂”、“挟毂”在动作上的连带一致。
在古代文献中,“扶轮”和一个人的名字“灵辄”经常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成语故事——“灵辄扶轮”。史事详见《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后以“灵辄扶轮”或“扶轮”为怀恩报效的典故。本文先借元杂剧《赵氏孤儿》中人物屠岸贾的道白来说明这一成语:
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是某矣。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那赵盾为劝农出到郊外,见一饿夫在桑树下垂死,将酒饭赐他饱餐了一顿,其人不辞而去。……赵盾出的殿门,便寻他原乘的驷马车。某已使人将驷马摘了二马,双轮去了一轮。上的车来,不能前去。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
这段道白述及屠岸贾欲害赵盾,赵盾得壮士灵辄救助,灵辄知恩图报的经过。在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中将“灵辄扶轮”与“黄雀衔环”并列使用,而“黄雀衔环”是古代故事小说中常见的表达施恩报恩的题材,由此可见,“扶轮”在当时就成为一个通行的典故。
如今我们常说的“扶轮”是指一种组织,是一个由全世界事业及专业人士结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它提供博爱的服务,在职业方面鼓励崇高的道德标准,并帮助建立世界的亲善与和平。世界上第一个扶轮社(Rotary Club)是由一名年轻的律师保罗· 哈理斯(Paul P.Harris) 以友谊与了解的精神,结合一群各自以不同行业服务大众的的人士,于1905年 2月23日在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组织成立的。最初新创立的扶轮社社员集会,“轮流”在彼此的事业场所举行,此即“扶轮”(Rotary)名称之由来,英文Rotary(旋转的、飞转的、轮流的)遂被翻译作中文“扶轮”。
车轮是扶轮社初创时就被采用的象征。当初设计人是芝加哥扶轮社员蒙塔特·比尔(Montague
Bear),他是一位雕刻师,他绘制一个简单的车轮,加上一些细条,表示车轮在转动中卷起的一片尘埃。这个图案代表着“文明与运动”的意义。然而有一群工程师建议,这种齿轮在机械性上并不健全,除非在齿轮中央动力传达车轴匙孔上设计缺口以连结车轴,始能使齿轮正常运转,于是1923年匙孔再加上缺口。这个车轮象征“工作者而不是懒惰者”。这个24个钝齿、6根轮轴及中央有一个钥匙孔的扶轮徽标在1929年的世界年会上正式通过。
而“扶轮”又用作解放前我国铁路中小学的专用校名,凡国有铁路沿线学校统一冠以此名。它最早出現在山西大同。1917年,大同铁路工人为解决子弟入学的困难,首创了全国第一所扶轮小学堂。1918年1月,京奉(天)、京汉(口)、京绥(远,今呼和浩特)、津浦(口)4条铁路的员工纷纷仿效,自发成立起“铁路同人教育会”。此举立即得到交通部(主管铁路)的支持。交通部次长叶恭绰为会长、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关庚麟为副会长,徐世章(时任交通部次长)、詹天佑(时任总工程师)、施肇曾(时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周自齐(前交通总长)、徐廷爵、王景春、任凤苞、丁士源、陈梦雄、孙鸿哲、方仁元、龙学竞为董事,特别组成“教育事务董事会”。随即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在京奉、京汉、京绥、津浦四路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决定各地学校均冠以“交通部立××(所在地名)扶轮公学第×(顺号)小(或中)学”的名称。以“扶轮”冠名,何故?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思潮激荡中土,“扶轮”一词当时比较流行,国际扶轮社的宗旨深入一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当年铁路学校采用此名,大概一是取其“公益教益”的公德意识;二是富有“兴办铁路员工子弟学校,以扶持、扶助铁路事业”的內涵。“扶轮”在汉语语境中的“扶持、扶助、辅佐、护佑、施恩报效”的内涵与发端于西方世界的扶轮社“专业、亲善、爱心、和平”的宗旨相结合,赋予“扶轮”以新的时代意义。中西文化的交融于“扶轮”此名中可见一斑,“扶轮”一词也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而交融的一个显例。
1950年2月,铁道部决定全国各地的扶轮中小学一律改称铁路中小学。2005年该类学校开始脫离铁路系统,归属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从而此类学校恢复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扶轮”之名。可今日的“扶轮”已沒有了“铁路学校”的特定內涵了。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29年,是我国铁路史上成立最早的部立学校之一,也是郑州现代史上较早的学校之一。学校坐落在郑州市东三马路,毗邻商代古城遗址。创立初期,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钱宗泽到校奠基,国民政府郑州市市长张博峰亲自兼任扶轮学校第一任校长。抗战爆发后,学校几度西迁,先西安,后汉中,最后迁至蔡家坡。1952年学校由陕西迁回郑州,在原校址恢复上课,改名为郑州铁路中学。1969年学校更名为郑州铁路第五中学。1999年9月,郑铁五中与郑铁一小合并成立郑州铁路外国语学校。2005年6月学校由铁路移交郑州市政府管理,易名为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学校设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是郑州市目前唯一一所12年学制一以贯之的完全中学。校內建筑鳞次栉比,运动场舒适宽敞,又有垂柳杨槐沿墙环绕,花木扶疏,竹叶婆娑,泉水清澈,游鱼可数,景色秀美宜人。
在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的历史上,第6任校长吴乃立(吴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倡导的“学为万人役,行率天下先”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迪。“学为万人役,行率天下先”,强调了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问与道德的统一,治学与修身的统一,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学为万人役,行率天下先”,是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的灵魂之光,也是“扶轮精神”的生动诠释。
谨以此文献给郑州扶轮外国语学校即将到来的80年校庆!
(王蓬写于郑州扶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