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80年代银行业危机(一)

(2009-04-14 16:19:05)
标签:

杂谈

分类: 笔记-美国

美国80年代银行业危机(一)

 1.危机概述

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放松金融管制的条件下,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80年代以前,美国有众多的中小银行,银行不能持有公司股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与管理,为保持竞争,银行不得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由于受Q条例的限制,银行业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业经营成本加大。大萧条后形成的银行法规严重束缚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经营举步维艰。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共有1617家银行机构倒闭或不得不接受金融救助,占银行机构总数的10%。另有1300家储贷协会(S&Ls)倒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用去了所有的存款保险基金,最后不得不向财政借款以维持保险存款体系的运作。金融业处在一片恐慌之中。

2. 银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

引起银行业危机的原因是多种的。宏观经济和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和银行风险的增加、监管者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宽容、对危机银行问题处理的拖延等,是造成危机和损失扩大的直接原因。

 (1) 宏观经济处在调整时期,银行业面临不稳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受到贸易赤字、美元升值和利率上升的三重困扰 (80年代中期,美国贸易赤字超过1000亿美元,美元兑日元汇率曾达到1:250,联邦储备银行的利率 1981年曾达到 19%的水平)。在这三重困扰下,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企业开工不足,倒闭频繁,个人失业增加,通胀率居高不下,银行业蒙上了灾难性的阴影。而且,原油价格下跌导致银行对南部产油区的贷款中坏账增多,对墨西哥、委内瑞拉等中南美产油国的境外贷款也成为不良贷款;农产品价格下跌,使银行对中西部的农业贷款也成为不良贷款;房地产开发过剩又导致银行业对写字楼项目的融资收益恶化,不良贷款比例进一步上升。

(2)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银行甘冒更大的风险

金融期货、垃圾债券、掉期和其他工具使银行更容易冒更大的风险,这使道德风险更加严重。特别是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将其资产的40%用于商业贷款,30%用于消费信贷,其余30%用于租赁、购买垃圾债券或直接投资于房地产和购买股票。金融创新给储贷协会带来了许多竞争者,来自新生的货币市场基金的竞争日益加剧,储贷协会不得不向存款支付更多的利息;金融创新还减少了储贷协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引起了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增加了对抵押贷款工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利率。这些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但却降低了储贷协会的利差,这一现象标志着储贷协会行业的萎缩,一些机构破产倒闭,一些机构并人了更强大的机构。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受到了金融创新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表外业务的急剧扩大带来了银行流动性困难,由银行监管机构列出的有问题银行达到 1400多家。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加剧了道德风险,它鼓励了银行承担更多的促成储贷协会危机的各种风险。法规的保护,使美国商业银行在30-70年代期间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比较稳定,使上千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它们的势力范围内在限制建立分支机构的框架下免于竞争。最便宜的资金— 无息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的盈利造成了损害,银行控股公司的发展使银行分支机构的开设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发展迫使银行为了保住储户的账户而不得不支付较高的利息,回购协议的创新也意味着银行必须向机构存款者支付利息,银行资金来源中最便宜的活期存款所占的比例从50年代的60%下降到80年代的20%,而市场利率则从60年代以来不断上升,曾作为银行管制最主要措施之一的Q条例开始被打破,1986年完全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从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大的外国银行由于较少受到限制而成为美国银行的主要竞争者。金融创新还损害了银行的资产方,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作为银行利润来源的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要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以及垃圾债券的发展损害了银行业,因为低质量的商业贷款者开始发行低等级的债券筹资而不到银行去贷款。

(3) 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

1980年存款保险最高线从 4万美元提高到 10万美元,在经纪存款的操作下,大额存款被化整为零,几乎所有的存款都被保险,而存款者在此机制下没有动机去阻止银行从事更高风险的投资。由于有存款保险,银行经理往往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发放贷款,这样使贷款过多地集中在长期投资,特别是在房地产上,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4) 利率市场化后,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银行机构处在不利的竞争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迅速上升,从而引起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1976-1980年3个月国库券利率从4%上升到16%,长期国债利率从6%上升到13%。储贷协会向储户支付的利率超过了储贷协会抵押贷款的平均收益率,因而出现亏损。到1985年,由于利率问题,85%的储贷协会严重亏损,其中2/3的机构面临倒闭的危险。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使证券业的激烈竞争向银行业提出挑战。它们利用计算机开发了多种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在吸收大量资金的同时彻底瓦解了利率管制体制。1982年,美国政府终于批准银行经营利息与市场联动存款 (MMDA)和自由利息活期存款等,从而实现了银行利率自由化。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入竞争行列,使S&Ls丧失了其利率优势,潜在的利率风险集中暴露出来,其筹资成本大大提高,支付能力不断下降。利率市场化开始以后,银行机构在Q条例的管制下,存款负债成本加大,存款来源大大减少。随着这一时期利率的不断上升,银行的成本不断增加,为了维持利差,银行不得不对其资产制定更高的利率,面对商业贷款需求的下降,银行又开始寻求风险较大的贷款和投资。

(5) 监管机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宽容使银行危机不断扩大

监管机构面对危机银行的问题,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不愿意彻底暴露危机银行的问题,好让银行自己消化;监管机构较少考虑问题银行的严重后果;对银行机构的检查有时是例行公事,没有进行全面的、系统性的风险评价和损失估算;对银行机构的信用评级,按照历史经验,每年变化较少,从信用评级的结果来看,85%的机构多年来没有变化,只有 15%的机构信用等级有变化,这就造成了监管机构的麻痹心理而疏于监管。

储贷协会的资产偏重于利率较低的住宅抵押贷款,而且联邦监管机构也要求储贷协会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80年代初,美国政府认为,储贷协会的问题主要是单一的资产结构—资产主要集中于长期固定利率的住房抵押贷款,据此,政府出台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管制法》和《加恩·圣日尔曼法》,其目的是给储蓄机构更多的自由经营权。然而,政府忽略了金融安全问题,一味强调利率自由化,允许储贷协会经营其他金融产品,如商业贷款、消费贷款、信托等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高风险的垃圾债券,允许其以多种方式吸收存款。新的投资机会和筹款能力使储贷协会敢冒更大的风险。另外,在储贷协会亏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监管机构 1980年不适当地将资本金比率从5%降到4%, 1982年又降为 3%。在过去如果储贷协会的资本金低于5%就会受到严格的检查,甚至勒令停业整顿。资本金的降低使一批濒临倒闭的储贷协会挺而走险。1985年,在储贷协会不断倒闭的情况下,1985年监管机构提出为储贷协会补充资本金,将存款保险金提高了一倍半,但这一努力已经不能挽回危机的局面。1985年,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不得不作出新的决定,成立信托管理机构,接管并重新注册有问题储贷协会,处理其不良资产,处理不良贷款中的资金缺口在 1987年《银行平等竞争法》的安排下,通过融资公司,在12家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出资担保下发行特别债券来解决。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精力在于解决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因此,加强储贷协会安全经营的措施不多,危机机构继续增加。到 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性房地产的供给开始超过了需求,一些州的空房率高达20%甚至30%,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其中以西南部各州最为严重。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客户违约率从1988年的2.25%猛增到1990年的6.54%。这些情况导致主要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储贷协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贷款损失陡增而普遍陷人严重困境,其中相当一部分丧失了支付能力,导致联邦储贷保险公司无法履行所承诺的义务,社会对金融界信心发生动摇,形成了继30年代初大危机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业危机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