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定义:personality
–
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定的,对人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和外显)有影响的心理品质。
-
-
类型和特质人格理论
-
类型分类
-
人格类型:personality
type
是全或无的现象,而不是程度的问题。
-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分类:
-
多血质――血液;快乐、好动
-
粘液质――粘液:迟缓、无感情
-
抑郁质――黑胆汁:悲伤
-
黄胆汁――胆汁质:易激动、易兴奋
-
William Sheldon
的体型分类
-
内胚层型――胖、柔、圆润
-
外胚层型――瘦长、虚弱
-
中胚层型――肌肉发达、强壮
-
Frank Sulloway
的出身顺序论
-
对特质的描述
-
特质: trait:是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
Gordon Allport
的特质理论
-
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
-
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
确定普通的特质维度
-
Raymond Cattell
:人类人格的十六因素
-
Hans Egsenck
的三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
-
五因素模型:
-
每个维度都有最高、最低的极点
-
外向性,和悦性,公平性,情绪性,创造性
-
人格特质和遗传性: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特质行为能否预测?
-
对特定的人和特定情况做出正确描述时,会发现行为的一致性。
-
对行为一致性的讨论,迫使人们用更准确的方式定义特质。
-
-
心理动力学理论 Psychodynamic
Personality Theories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
-
驱力和性心理发展
-
两种基本驱力: 1)是自我生存相关的
2)是性本能
libido
-
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和受挫,则会导致固着 fixation
无法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
精神决定论 psychic
determinism
-
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
-
无意识 (unconscious)
不能被意识到的信息储存处。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倒的驱力发展。
-
人格的结构
-
本我:id
――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是费理性运作的。
-
超我:superego
――个人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习来的道德态度。大致与良心的概念相对应。也包括理性自我。
-
自我:ego
――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和超我间的冲突,受现实原则支配。
-
压抑与自我防御
-
压抑 repression
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过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和/或可能引起危险的冲动愿望或记忆而体验到极度焦虑或罪恶感。
-
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s
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虽有用,但终是自我欺骗)―――
-
焦虑 anxiety
是被压抑的冲突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
概念模糊,不容易进行操作性定义
-
不能预测未来
-
忽略儿童,以男性为中心
-
后弗洛伊德理论
-
Alfred Adler:克服自卑感的奋斗
-
Horney:“子宫妒忌”强调文化因素
-
Carl Jung
:扩大的无意识概念,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
-
更强调自我,强调社会变量的影响,较少强调性冲动,人格发展持续一生。
-
-
人本义理论
(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
人本主义理论的特定
-
自我实现的倾向,躯体个体不断扩展自我以及作出积极的行为。
-
自我实现的驱力有时会与获得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发生冲突,尤其在个体觉得必须服从某些约束或先决条件才能得到认可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会产生焦虑,而为应付基本焦虑,个体会发展处内部或人际的防御。
-
人本主义具有整体性、先天倾向性、现象学性与存在性。
-
对人本主义的评价
-
概念不清,忽略了环境因素
-
-
-
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
学习理论的方法是根据人们曾经受到不同的强化来考察个体间的差异
-
多拉德和米勒关于习德的理论
-
认知理论强调心理过程在人们对现实的感觉和知觉印象进行组织时的重要性
-
米希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理论
Watter Mischel
个人变量
-
编码方式
-
期望和信息
-
情感目标价值
-
能力和自我调整计划
-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Albert
Bandura
-
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互动系统
《《交互决定
-
自我效能: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
(坚持与忍耐)
-
坎特的社会智力理论 Nancy
Cantor
-
Social intelligence
指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时期需要的专门技能
-
三种类型的个体差异
-
人生目标的选择
-
完成目标的策略
-
对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的评价
-
没有把情绪作为人格中一个重要的成分
-
描述个人概念和能力过程的模糊性
-
-
自我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动力性
-
动态的心理结构
-
自我图式
-
可能自我(理性自我)
-
自尊和自我表现
-
自尊 self-esteem
是对于自我的概念性评价,对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有强烈的影响
-
的自尊――消极的自我概念
-
自我妨碍行为――为失败(面子)获取托词
-
自我的文化结构
-
个人主义文化鼓励对于自我作独立的解释――有自我增强的结果表现
-
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于自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
对自我理论的平均――没有捕捉到人格的全部
-
对人格理论的比较――五个方面的差异
-
遗传和环境
-
学习过程和行为的先天法则
-
过去、现在和将来
-
意识与无意识
-
内在倾向与外在环境
-
人格评估
-
客观测验:MMPI
实证, MMPI-2,
NEO-PI
正常人, BFQ跨文化效度
-
投射测验:最常被心理从业者使用
-
罗夏墨迹测验 Rorshan
-
主观统觉测验
-
-
第十五章
心理障碍
-
-
心理障碍的性质
-
概念:
-
那些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常称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
-
心理病理学功能 psychopathological functioning
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它们会引起个体的痛苦或阻碍个体达到重要的目标
-
确定什么是病态
-
七项标准:1)痛苦或功能不良
2)不适应性
3)非理性
4)不可预测性
5)
非惯常性和统计的极端性 6)令观察者不适
7)对道德或理性标准的违反
-
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两个独立行为类别之间的差异,而是一个人的行为合乎一整套公然的异常标准的程度。对心理障碍最好的理解是认为它是一个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连续体。
-
客观性问题:
-
一旦一个人被标定为“变态”,人们便倾向于用其后来出现的行为证明这种判断
-
David Rosenhan
实验:当正常人处于一个不正常的地方(eg精神病院),他就会被判断为不正常,而他的任何行为度会根据这个情境被重新解释
-
历史的视角
-
对待精神疾病和罪责之间的联系的态度
-
医学模式的出现
十八世纪下半叶
-
心理学模式的出现
十八世纪末
-
心理病理的病原学
-
病原学 etiology
是指引起促成心理和医学问题的形成因素
-
生物学取向:1)心理动力学模型
2)
行为主义模型 3)
认知型模型 4)
社会文化模型。
-
-
心理障碍的分类
-
心理诊断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通过把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归类到公认的诊断系统中去,而对异常行为做出标记。(诊断的依据,来自对人的行为的解释)。
-
分类的目的
-
通用的简略语言
-
病原学的理解
-
治疗机会
-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TR
-
强调症状模式以及病理的描述,而不太强调病因理论和治疗策略
(世卫 ICD国际疾病分类)
-
五个维度
-
-
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
焦虑障碍类型 anxiety
disorder
-
广泛性焦虑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在至少六个月以上的日子里感到焦虑或担心,但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险所威胁,通常集中于特定的生活环境。(经济问题也会引发,长期无钱用如何治疗?)
-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
:一种无预期的严重的惊恐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
(伴有躯体症状)
-
恐怖症 phobias
:病人持续地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怖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
-
社交恐怖症 social
phobia
-
特殊恐怖症 specific
phobia
-
强迫症 obsessive –
compulsive disorder :
患者无法摆脱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强迫观念是思维、意象或冲动反复出现和持续作用,尽管个人努力抑制这种观念。
-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闪回持续地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
-
焦虑障碍:原因
-
生物学派
-
1.
进化史过程中产生
-
2.
脑内神经递质 GABA水平
-
3.
基因基础
-
心理动力学派
-
1.
假定焦虑障碍的症状源自潜在的精神冲突或恐惧
-
2.
强迫症中通过将严格禁止的冲动用符合化的方法置换为一种强迫观念,一个人就获得了某种解脱
-
行为主义学派
-
1.
解释集中于焦虑障碍的症状的强化或条件化上
-
2.
强迫行为能够降低与强迫观念有关的焦虑――如此就强化了强迫行为
-
认知学派
-
1.
认知观点集中于可能歪曲一个人对他所面临危险的估计的知觉过程或态度
-
2.
焦虑敏感性
-
心境障碍 mood
disorders
类型
-
重度忧郁症
-
特征包括:悲观的情绪、食欲差、睡眠问题、运动活动减少或激越、内疚感、注意力低已经自杀倾向
-
双相障碍 bipolar
disorder
-
严重忧郁与躁狂阶段 (manic
episode)
交替出现为特征的
-
心境障碍:原因
-
生物学派
-
1.
脑内物质水平不同
-
2.
基因关系
-
3.
季节性情感障碍 SAD
-
心理动力学
-
1.
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起的作用
-
2.
从敌意情绪转变成自责
-
行为学派
-
l
个人经历丧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变更之后得到不充分的正强化而且经历很多惩罚,就会导致忧郁
-
认知学派
-
1.
负性认知定势,消极看法最终导致了忧郁主导症状――意志的瘫痪
-
2.
解释风格模型――习得性无助
(如果长期生活于贫困线下是否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或者长期无为,却正面解释生活是否是自欺欺人?)
-
抑郁的性格差异
-
1)
女性患者时男性的两倍
-
2)
女人的反应风格偏向于思考和回味,倾向于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
-
自杀
-
1)
多数的自杀个案是抑郁患者所为
-
2)
种族、年龄、性格的差异
(黑人少?)
-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是一种持久的(慢性的)、不可变的、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
-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
2)
表演型人格障碍
-
3)
自恋性人格障碍
-
4)
反社会人格障碍
-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
一种身份、记忆或意识的整体性乱
-
分离性失亿 dissociative
amnesia
-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dissociative
identiy disorder DIS
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多数失由于曾经的经历所引起,是否只有健全人格能力的人才能抚育下一代?)
-
-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症概论:schizophrenic
disorder
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
-
1)
病人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扭曲,情感表达迟钝
-
2)
思维没有逻辑性,概念间的联系遥远而没有明显的模式,幻觉经常发生,妄想也是常见,语言可能不连贯。
-
3)
其症状分为阳性范畴和阴性范畴
-
精神分裂的原因
-
1)
基因取向
-
2)
环境因素
-
3)
脑动能与生物学标记
-
4)
作为环境应激的家庭交互作用:偏离的家庭模式,高情绪表达家庭
-
精神疾病的烙印:
-
1)
与心理疾病相关联的烙印对生活质量有负面的影响
-
2)
寻求协助,问题被标记,能带来解脱,但又带来烙印,又降低了生活质量
-
3)
他们常常内化他们被排斥或拒绝的期望,而这期望又带来负面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