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蒙城县志•万历】03

标签:
转载 |
万历•蒙城县志
连载《万历•蒙城县志》、《顺治•蒙城县志》、《康熙•蒙城县志》、
http://s15/mw690/001LZVlczy6KgAeatpYce&690
http://s15/mw690/001LZVlczy6KgAedUBgde&690
http://s13/mw690/001LZVlczy6KgAehiHi9c&690
http://s1/mw690/001LZVlczy6KgAekN8Ia0&690
http://s7/mw690/001LZVlczy6KgAerLNQ56&690
http://s16/mw690/001LZVlczy6KgAevHbNef&690
http://s15/mw690/001LZVlczy6KgAeD5ls6e&690
http://s7/mw690/001LZVlczy6KgAeGA2W56&690
http://s16/mw690/001LZVlczy6KgAeNDEr3f&690
http://s8/mw690/001LZVlczy6KgAeRee357&690
http://s14/mw690/001LZVlczy6KgAf5VbDfd&690
http://s10/mw690/001LZVlczy6KgAf9AHD49&690
http://s5/mw690/001LZVlczy6KgAfh91q64&690
http://s14/mw690/001LZVlczy6KgAfkswd0d&690
http://s10/mw690/001LZVlczy6KgAfrojTc9&690
http://s10/mw690/001LZVlczy6KgAfxORj19&690
http://s8/mw690/001LZVlczy6KgAfBcjR47&690
蒙城县志卷一
沿 革
蒙城,春秋古邑名。《禹贡》:豫州之域。商汤,为北亳会盟之地。春秋,盖楚也。战国时,楚考烈王东迁都郢,蒙为楚东境。秦灭楚,属砀郡。汉初,为山桑县,属沛郡。东汉,为山桑侯国,属汝南郡【光武封王常为山桑[侯],今故址去城三十五里檀城,尚有城基,城内有山,山上有亭记,今毁。】三国魏,属谯郡。晋因之。后[魏]为涡州涡阳县【水北曰阳,以县在涡河之北,故名。河北二里有漆园里,乃其故址。】梁大通元年,陈庆之克涡阳,诏置西徐州,后为北新安郡。东魏改置蒙郡。后齐废郡,置蒙县。隋开皇十六年,改涡阳为淝水县【因县有淝水】。大业中,复改为山桑县。唐天宝元年,更名蒙城,属亳州,隶河南道。五代因之,宋仍属亳州,为淮东路。政和六年,置安丰军【即寿州】隶淮南节度。金分属寿亳,为兵之冲。元属安丰路【即寿州】总管府。
国朝混一大统,仍改属寿州,隶凤阳府。编户一十八里,后为二十五里【旧志以为古梁国之蒙,误也。盖东魏始置蒙郡名。】。
校 记
①“亳北”应为“北亳”。嘉靖《寿州志》:“蒙:禹为豫州之域。商汤,为北亳会盟之地,春秋为楚东境,秦属砀郡,汉为山桑。”罗泌《路史》:“《纪年》:盘庚旬自奄迁于北冡,曰殷墟。北冡,蒙字尔,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二(元年)改,县北八十(里),有南北二蒙城,或云河北非也。”今亳州李灿《殷墟北冡》:今檀城北冡山,“乃成汤伐夏桀前与天下诸侯会盟处”。录之。
②《晋书·地理志》:山桑属谯郡。本表漏写,今补。
③《梁书》:梁大通元年,夺得北魏的涡阳等县,改北魏的谯州为西徐州,州治在涡阳,并非涡阳改为西徐州,故在西徐州下补 “涡阳县”。
④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蒙城县……蒙馆镇,本梁置北新安郡,东魏改为蒙郡,北齐郡废,置蒙县,后废为镇。”《金史·地理志》:寿州辖二县一镇,二县即下蔡、蒙城,一镇即蒙馆镇。蒙馆镇即本志记载蒙城所辖的“蒙观村”,在县西北八十里,今属涡阳,称蒙关店。《涡阳县志》:“蒙关店在县东南约7.5公里处”。清同治以前,今涡阳城历属蒙城、山桑,故县志记之。
⑤《魏书●地形志》: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梁西徐州复为谯州,改梁北新安郡为蒙郡,涡阳置南谯郡,治涡阳城。蒙郡辖蒙县(今涡阳蒙关店)、勇山县(今涡阳龙山镇)。
⑥淝水县治所在今芮集。
分 野
按《周礼》,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各有分星。僧一行谓:“天下山川之象,存乎两界而以星辰河汉别其阴阳升降,配以古今舆地,是曰星野。”郑玄注、范晔志、刘向志、晋书纪,皆云:豫州,宋地房心之分野。陈卓纪: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之次,于辰在卯,为宋分野。费直起氏十一度,蔡邕起氐八度,一行起氐二度,终心五度,然语房心为豫州之分一也。故春秋晋士弱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和土宜之,而商主大火,为宋之分星,而豫州之土星也。”以事应验之,鲁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是谓蛇乘龙。梓慎以为宋郑必饥。昭公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梓慎曰:“宋,大辰之墟也。”大辰,房心也,以为宋郑必火。循是求之,益征矣。《洪范传》曰:“五星顺度为祥,流逆失度为妖。”谓郡邑之休征占焉,又不徒分野云。
论曰:维淮南北,杨豫介焉,吴越与宋,分杪间耳,不辨则讹,故志之。
疆 域
县在寿州之北,广一百五十里,袤一百四十里。共五路,东至双庙铺界沟集六十里,界于怀远。南至界沟铺九十里,界于寿州,西[北]至雉河集九十里,界于亳州。[东]北至赵家集五十里,界于宿州。东北至罗家集七十里,界于宿州。东南至枣木桥黑河九十里,界于寿州。西南至董家集七十里,界于颍州。西北至青疃七十里,界于永城。
北至宿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灵璧二百四十里,东至怀远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凤阳府二百二十里,南至寿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颍州一百八十里,西至太和县[西北至]亳州,俱二百里,西北至永城县一百五十里。
北至北京水路二千七百里,陆路二千一百里。东南至南京水路一千三百四十里,陆路五百九十里。
旧时,县东怀远县界有界沟一道,地名白沙村界沟集。嘉靖间,黄河泛滥,沟遂淤塞。其后奸民因缘隐占,两界不明。万历八年,知县吴一鸾丈地,躬履[田]亩,始知为蒙城地。移文当道,且会怀远令长于郊,两相让而退地卒归于蒙。复浚古沟,定界限,疆域始明。
论曰:饥马在厩,寂然无声,投刍其傍,争心乃生。故文王能使虞、芮之质成,不能使虞、芮之无争。此吴楚之衅,始于一女子也。乃知川浍之制,古人虑之深哉。《诗》曰:“匀匀原隰,曾孙甸之”。
形胜附山川
蒙之山发于灵龙,水归于荆淮,度山水之会而邑焉。右则陵阜雄起,秀参星罗;左则溪涧旋流,丛林森蔚;前则塔峙文峰而钧台赤塘奠于坤巽之维;后则涡源汇绕而狼岫石峰应于乾艮之位。芡水南襟,淝泉北带,而学塘仓塔之溪环绕三面,此内观之胜也。外则东、南暨寿凤,而势当荆玉诸峦之横列;西、北跨颍、徐,而脉接黄河星源之流派,奇欤盛哉!钟离之咽喉,帝乡之桑梓也。若夫狼峰霁雪而岩峒呈祥,冷涧垂虹而溪潭耀[日],漆园春雨潜应海潮,圣井甘泉远孚睿感,西桥涵夜月之影,涡阳见晚渡之形,慈寺晓钟蓬莱叶韵,庄台梦蝶崖洞仙迹,此又形胜之特,而为一邑之殊观也。
狼 山①:在县西北一十八里,高二十五丈,周二里三百步,无林木,唯草葱倩,每有狼潜,故名。
灵 山②:在县西北二十里,高一百四十五丈,周八里,山中出云,必雨,故名,其山前后高而中低,故又名驼腰山。
齐 山③: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与灵山相连,高亦相等,周五里,故名。
檀城山④:在县北四十里檀城内,高七十丈,周二里。
嵇 山:在县北隅,见《文献通考》。
土 山:在县东北十里,高五丈,周一里六十步,山无美石,故名。
石 山:在县东北十里,高五丈,周一百八十步,山石多,土少,故名。
铁牛岭:在县西北八十里。
涡 河:在县北关外,元时上源受黄河,后河决不通,有泉自亳经流本县,又东流二百里,至怀远荆山口入淮。正统间,黄河复通于涡河,今又不通。
淝 河:在县北(关)三十五里,东流至荆山入淮。
芡 河:在城东南五十里,无源,流至荆山入淮。
轩家湖: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白家湖:在县西三十里。
蔡 湖:在县西五十里。
洪塘湖:在县南十五里。
涡阳渡:在县北二里。
雉河渡:在县西[北]九十里。
马厂沟:在县东三里。
纪家沟: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凤凰沟:在县南一里。
界 沟:在县南九十里,为寿州界。在县东六十里,为怀远界。
浊 沟:在县西门外。
沙 沟:在县西十五里。
于家沟:在县西二十里。
范家沟:在县西五十里。
戚家沟:在县西六十里。
雉河沟:在县西[北]九十里。
七里沟:在县西北。
蒋 沟:在县西北三十里。
柳条沟:在县西北六十里。
五渎沟
:在县西北九十里。
伞儿涧:在城东二里。
双 涧:在县东三十里。
黄连涧:在县西三十里。
小 涧: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沱 涧:在县西北四十里。梁大通元年曹仲宗伐涡阳,魏遣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沱涧,即此。
赤 塘:在县南六十里。
论曰:山川冈阜,能卫封圉树保障则胜矣,舍是何以称焉。史贵有存之者,是也。且涡阳淝水之事不昭昭哉!
校
①狼山:实际在县城西北28里,又名灵山。1983年《安徽省蒙城县地名录》:现代实测,“海拔87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近二十年,地方挖山取石,山残土崩,已失原貌,唯灵山庙已修复,并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灵山:这条内容实际记的是齐山。
③齐山:在县城西北25里。1983年《安徽省蒙城县地名录》:“齐山,双峰并峙,北高75.8米,南高73米,因名齐山。此山形似双锁,中间驼陷,故又名双锁山,驼腰山,面积约1.5平方公里”。现状:近二十年,地方挖山取石,山已挖成两段。高琼、刘金定墓,饮马泉等古迹,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檀城山:即北冡山。康熙《蒙城县志》载:“高七十丈,周三里许,峰峦耸秀,远视若芙蓉。”1983年《安徽省蒙城县地名录》:现代实测“高54.4米”,自“文革”开始,地方即大规模开山取石,今仅存山根,高不过十数米。殷社台、量沙台、卧龙岗、上寺、下寺、檀道济饮马池、仙人桥(在山腰)、庄子静坐处等古迹,荡然无存。现已封山,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坊 乡
在城坊:分二图。
李陵街:即大街。
各 乡:分二十三图。
寿宁乡:分四图,在县东。
淳化乡: 分十四图,在县南。
双涧集:在县东三十里。
仓上集:在县东南六十里。 许家集: 在县东北四十里。 母家集: 在县西二十里。
小涧集: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西阳集:在县西五十里。高炉集:在县西北六十五里。
雉河集:在县西[北]九十里。骆驼集:在县南三十里。吕望集: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蒋疃集:在县西六十里。
西新集:在县西南二十里。董家集:在县西南七十里。立枪集:在县东南六十里。
板桥集:在县东北三十里。赵家集:在县东北五十里。善村集:在县西北五十里。
檀城集:在县北四十里。
谢 村①:
石山村:在县东十五里。
仁智村:在县西三十里。
楚 村:在县南六十里。泥沟村:在县西南四十里。蒙观村:在县西北八十里。
溢上村④ 岳王村:在县西三十里。陈抟店:在县南五十里。
(内)[芮]津镇:在县北(二)[三]十里。[官]庄:在县西北八十里。
论曰:文中子云:“人不里居,地不井授,终荀道也。”虽舜禹不能理矣,且赋则籍风则省。
校 记
①“谢村”下留空白,疑底本原就缺文。
②“相村”下留空白,疑底本原就缺文。
③“王团村”下留空白,疑底本原就缺文。
④“溢上村”下留空白,疑底本原就缺文。
古 迹
山桑城①:去县北三十六里,今城内有亭基高峻若陵阜。
旧 城:在县北三十里,略存。
檀 城:在县北三十里,有山阜高峻,内外罗城,即山桑城也。山下俗传为唐王墓。
礼 城:在县西北二十里。
漆园城:在[县]河北三里,庄子为吏于此。按《定远志》辨庄子之漆园为归德之蒙,非也。宋王安石《题蒙清燕堂》诗云:“民有庄周后世风。”
庄子台:旧址在城北隅,苏子瞻有记,因没于水,知县吴一鸾复建祠筑台于东门外。
子牙钓台:在县西南三十里吕望集。
豫章王行台:晋司空(苟)[荀]晞建,或云即礼城是也。
曹操演武台:在县东半里许,俗呼为曹操塚。
清燕堂:即县治后堂也。宋时建,王安石有诗。
插花塔:在慈氏寺前,宋时所造。
高皇后陵:在县[西]北二十里,俗传为宋宣仁皇后所葬。
唐王墓②:在檀城内山下。
范蠡塚:在县西北六十里,蠡灭吴,泛舟五湖,卒葬于此。有地三十亩,近为民所占种。
山桑八景:见下。
涡阳晚渡:在城北,即涡河渡口。昏夜人遥望之,恍然若有舟济【楫】之状。
慈寺晓钟:即县治东南隅慈氏寺中钟也。时或将晓,不击自鸣,故云。
西桥夜月:在中都西镇门外,桥下水常不竭,月映之,光彻上下,人咸玩焉。
漆园春雨:即漆园城,其中旧多漆树,春日云气氤氲于其上,常作微雨,他处无之。
狼峰霁雪:即狼山也,山后积雪,虽久霁,常不化。
冷涧垂虹:即冷水涧也,其中隐隐若有虹影,人皆异之。
庄台梦蝶:即庄子台也,庄子梦化蝴蝶,乃其处。
圣井甘泉:解见“圣水井”。
论曰:志古迹,惧湮也。鬼几之间有寝丘焉,岣嵝之卑有禹迹焉。夫漆园、孟德之事无论矣。太公、范蠡,此何以征之?
校记
①关于山桑城、檀城、旧城的记载,多有讹误。山桑城、檀城实一城也。去县北四十里,有三道城垣环北冡山而建,南廓门在南七里汪庄南地,距芮集不足二里,今芮集去县城三十里,既言“旧城”“在县北三十里”,旧城显指芮集。隋曾于今芮集筑淝水城,故疑旧城即淝水城旧址,其北廓与山桑城南廓相距不过百米,今尚有隐约遗迹。
②唐王墓:实为王常墓。康熙《蒙城县志·陵墓》:“王常墓在檀城内,汉王常封山桑侯,卒葬于此。俗呼为唐王墓者非。”今实地考察,墓在芮集北一里芮集中学院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刘治堂为立碑,曰:“汉山桑侯王常之墓”。现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克峰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