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国医--阴阳五行
(2009-10-16 08:21:58)| 标签: 肝癌你乖乖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养生健康 | 分类: 互学国医 | 
阴阳与五行
 
学习中医知识得先从阴阳与五行开始。“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有些人会觉得这些理论晦涩难懂,其实阴阳五行学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也有其浅显易懂的一面。那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呢?明白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之前,先简单了解阴阳与五行的概况。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据说阴阳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的,由伏儀创造,用来表述男女的性别、人体、生理活动、自然现象及事物的对立统一等,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易经》进一步推动了阴阳学说的发展,使阴阳学说的成为我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谁,至今也是未解之谜,五行学说是一种认识人类生命和自然界产生、联系、发展、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学说,是一种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史书中最早关于五行记录出自《史记》,最早明确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尚书》
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合二为一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邹衍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该学说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运用庞大而复杂,包罗万象,成为我国古代各行各业的重要哲学思想。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里是如何运用的呢?下面就来说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中医方面,“阴阳五行学说”科学完整地表达了生命哲学思想,《皇帝内经》把这一理论引入到医学领域,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大自然的组成联系规律有效地应用于人体,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以及指导预防疾病的各种问题,所以这一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下面分别介绍阴阳和五行。
首先,认识阴阳理论。阴阳思想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中医对阴阳的认识也非常复杂,认为凡物必有阴阳之分,具体在人体器官、组织的方方面面,不可细数,想弄明白还真不易,但能明白以下描述的阴阳之分就可以了。
描述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则按实虚之分,“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简单说就是实体脏器为阴,空心腑为阳,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描述人体内的气时,《内经》则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描述人体内外时,则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描述人体部位时,则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腑为阴。”
描述人体辛甘酸苦咸五味时,则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描述器官与功能时,则说人体的脏腑的功能为阳,脏腑的质体(物质)为阴。
其实,不仅描述我们人体时分阴阳,而且在描述中医的其他方面也分阴阳,比如说中药的性味功用时,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再比如说表里关系时,则说表位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等。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脱离了具体的事物,也就无从谈起阴和阳。阴和阳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反映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以再分阴阳,无穷无尽,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物质基本特性的方法论。
《皇帝内经》在描述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时,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在说体表和五脏时:“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腑为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腑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腑为阴,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阴与阳的描述也很好理解,早晨太阳朝升,昼普大地,为白天;夜晚月亮暮起,夜临大地,为黑天。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我们人体的体能,也是朝随太阳之升而升,当阳之时而动,以供白天劳作所需;暮随太阳之落而降,当月之时而静,以使精力得以休养生息。所以,我们把有太阳(白天)这方面称为阳,把有月亮(夜晚)这方面称为阴,我们人体活动也是随日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随日落阳气下降阴气上升。所以,简单说“阴阳学说”实际上就是用以阐明大自然与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
中医强调人体阴阳要处于平衡协调状态。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阴阳失衡则就会导致疾病发生,甚至导致生命活动终止。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以调治阴阳为主,使失衡的阴阳恢复平衡,使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健康运行。
其次,再说说五行理论。欲知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下文接着说。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