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腊八粥
说起腊八粥,就想起母亲做的那碗腊八粥,特别的地道,特别的传统,特别的好吃,特别的有味,至今仍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当年在村里,也就是我的老家,父亲在县城工作,姐姐、哥哥在外念书,因此,腊八这天只有我和我的母亲在家。就这样母亲也不能不做这碗红粥,因为他是全家的人口粥呀!
初七下午母亲就得提前备好做粥的全部材料,主要是软米,当地人是小米和软米搅拌在一起,而母亲不要小米,全是软米,即不是大黄米,就是小黄米。然后是小麦、小豆、豇豆、红豆、豌豆、绿豆等等好多种豆子,再配上桃仁、花生、杏仁、红枣等,分别倒入凉水浸泡。红枣还要去掉谷子(就是中间的籽)。
腊八这天,鸡还没叫,母亲就早早起来烧火,开始做每年一次的腊八粥了。我记得她把头天泡好的豆类先煮一会儿,再把黄米倒进锅里,然后又把冷水倒进去。母亲说,水的多少与粥做的好赖香甜关系极大,中间不能再加水,如果水少了粥就湖了烤上了,水多了,粥就成了稀饭了不好吃了。等粥熟了,水不多不少,一搅拌,就出锅了,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粥就做好了。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要做好一碗红粥那可得下一些苦功呢!那个时候好吃的东西不多,我一个人就能吃两大碗呢!其实母亲做粥有两个诀窍,一是全是软米,不要小米,二是下锅时米与水的比例恰当,掌握住这两点,好吃无疑。难怪村里人说,谁家的粥也不如我家的好吃。
那个时候不知怎的,天特别的冷,门外可以说是滴水成冰,就这样我们村里的人也要到很深很深的沟里去打冰,打上来后放在厕所边上的粪堆上。腊八早上我把母亲冻好的红粥米汤坨子放在冰块的顶上,让它自然融化,红水流在洁白无瑕的冰块上甚是一番风景。至今我也不知它的确切寓意是什么,不过听老人们说是红火吉祥顺气之意。
老家风俗把腊八粥又叫人口粥,凡是家人都要吃上几口,因此儿女们在外回不来,女人们总要留着,过去没有冰箱,不好保存,女人们就将做好的粥放在盆子子里,晚上放到院子里让自然冷冻起来,白天再放到比较阴凉的地方,一直等到过年儿女们回来时吃上为止。我家也是这样,等父亲、哥哥、姐姐过年回来总要吃上几口,这个时候母亲看到儿女们吃着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高兴的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是好。
尤其是我的姐夫每年正月初二必然要来我家,也要吃上几口红粥。那时他们还没有结婚,刚刚订婚,姐夫离我们家大约有七十来里路,大年三十单位放假,姐夫从县城回到家里与老父亲过上一个年,初二就跑到我家,初五再赶回家里与老父亲告个别,初六就到单位上班了。在我家的这几天母亲就将我家好吃的东西全要做个遍,天天就是吃。不像现在吃点喝点不算什么,那个时候过年能吃点猪肉就烧高香了。不过在当时来说我家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父亲是17级干部,能挣91块钱,是高工资了,因此那个时候生活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吃喝不用愁。由于姐夫母亲去世的早,母亲更是把姐夫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后来姐姐姐夫的两个孩子也是母亲看护大的,一直到上了大学。难怪人们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亲,其实天下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的。
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工作了,出外了,父母也跟我们一起生活,每到腊八母亲总要做一碗红粥给我们吃。人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现在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但我们家的腊八粥年年照做,因为母亲的手艺已经传给我的老伴了。其实我姥姥做的饭就很好吃,粥就更好吃了,因此人们说,人家这是祖传。当我看到老伴做红粥的时候就想起当年母亲做红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当然现在社会进步了,市面上的粥五花八门,品种齐全花样多,但我觉得总是没有母亲的那碗红粥好吃、鲜美,亲切而浓烈……
最后,以一首小诗来缅怀我的父母亲:
又到腊月八,吃粥思爹妈。
情在心里念,不觉泪满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