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校师生情感 |
分类: 转载 |
四月的最后一天,
我们乘中巴从县城出发,
要回到读高中时的校园。
行进在昔日的老路上,
仿佛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模样。
挤在车厢里,
笑谈当年同窗事,
重温那人生的经典。
车窗吹来春风,轻抚着我们的脸。
岁月那么匆匆,转眼已经45年。
当我们走进母校的时候,
母校已失去了往日的容颜。
真的南中似乎离我们越去越远。
记忆中校园里有上下两排砖石结构的窑洞,
三十六眼,依山而建,
点火烧炕,满窑生暖。
别看窑洞不起眼,
却又是了不起的地方。
这既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续延,
也和山区百姓居所一样,心也相连。
站在对面山梁上,
遥看母校蔚为壮观。
上院的教室宽敞明亮,
学子埋首于一摞摞教材与作业本之间,
深钻细研,书香弥漫。
如今仅留的一排小窑,
默默地蜷缩在阴暗的小巷,
漆黑的窗户,沧桑的门栏,
早已失去当年的辉煌,
这里曾经是学校的中枢机关。
住过校长,
住过教员,
这里曾经是名师荟萃的地方,
人人才学满满,个个风度翩翩。
近前抚摸窑洞的墙,
仿佛瞻仰母亲遗失的芳颜 ,
虽然她并不貌美如仙,
却有很多倾慕者迷恋。
下院与上院之间,
有个“过洞”式的走廊,
在同学们的心中,
它是鲤鱼跳龙门的殿堂。
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追逐那耀眼的梦想。
急匆匆的脚步声,
至今响在耳边。
那时一节铁轨指挥校园有序运转,
敲钟人总是第一个起床,
分秒不差把钟敲响
声音响亮而悠扬,
催人起床、出操,上课,
﹍﹍从早到晚。
经历过多少雨雪风霜,
催人奋进的钟声仍是我们不绝于耳的回响。
在我们这些人心里,
南中是一个磨砺精神的地方,
更是一个起飞的制高点。
承载希望,扬帆起航。
洒满阳光的操场 ,
是我们活力舞动的乐园。
篮球、乒乓球,吊环、单双杠。
在学生最多的时候,
师生在操场上常常铺开比赛的战场。
加油声、呐喊声、欢笑声,声声不断,
热闹的氛围吸引周边机关前来围观,
激战的双方,公正的裁判,
远投的球常能飞到对岸,
三步跨栏、跳跃扣篮,
球技高超,赢得阵阵鼓掌。
走进学校的东门,
一排笔直、挺立的白杨矗立在操场边,
像威武的士兵,守护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到如今,
美丽坚强的杨树难相见,
只留下脑海的记忆 在扩散。
即便是伙房顶上袅袅的的炊烟,
也给我们留下思念。
多少欣喜,多少期盼。
艰辛的学校生活留下了心情的垂涎 。
菜园里,花瓣与果实层层叠嶂,
紫色的茄子油光崭亮,
火红的辣椒特别耀眼,
淡绿色的豆角在架杆上打秋千,
颗颗白菜,绿的陶醉、青的嫩鲜,
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是师生的后勤基地,
种植的新鲜蔬菜交给灶上,
一年四季,源源不断,
虽说不多,但绿色安全。
那时在我的眼里,
菜园是学业之外的“桃源”,
水煮白菜是我们生活的浪漫。
.........¸¸¸
眼前的校园,早已变了模样。
现代式的建筑,
盘踞在往日的校园之上,
橘红色的壁墙,
取代了当年和大自然一色的容颜,
教室里没有读书的声音,
高大的教学楼显得空空荡荡。
校园里没有老师的身影,
犹如宴席早已散场。
那天我们真的很想见见校长,
像远归的游子一样,
向母校表达感恩的情怀和无限的眷恋。
也想听听南中建校60年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
但始终没有出现,留下少许的遗憾。
我曾经在这里读过初中,读过高中,
当过教员,前后八年。
对这里有太多的了解,结下太多的情缘。
一个学校好坏,
绝非场地大小,设施如何,
好老师才是关键。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光,
源源不断有好老师,学校才有希望。
眼前的状态,让我伤感,
因为我不想看到精神乐园,
变成一座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楼房。
和大地一色的窑洞,
才是我们赖以成长的摇篮。
一年一年过去,
向往而真实的南中已越去越远。
就算一切都改变,
母校仍驻守在我的心中直至永远!
时代在前进,远山在呼唤,
南中要蓬勃发展,要奋发图强。
今年是母校建校60年华诞,
倏然而逝;
六十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屹立东方!
我们禁不住热血沸腾,
我们禁不住高声呐喊:
南中,加油!南中,雄起!
愿南中明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