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未来——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标签:
2021年年终岁末前孙女孜孜读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孜孜奶奶转发文化 |
分类: 孜孜作文 |
联系时代环境来看,格里高利是有两面性的,他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两次历史大变革,上层的变动影响到了他和他的亲朋们,使他们选择了决定未来的道路。格里高利代表着旧俄时期一个特殊群体“哥萨克”的多数派(另一面,哥萨克的“少数派”代表则是格里高利的朋友米沙,是哥萨克红军的缩影)他们在沙俄享受着种种特权,而沙俄倒台,苏维埃政权要废除他们曾享有的一切,他们反抗似乎也合情合理——人都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比如“白匪”格里高利身上就有着许多动人的优点:作为农民的儿子,格里高利身上带有劳动者善良、正直、淳朴的本性。做暴动军时,他誓为哥哥报仇而处死许多红军战俘,然而他终不忍心,一次次战斗杀敌让他痛苦内疚。他正直讲义气,好友米沙被俘,他连夜赶去营救,甚至跑死了战马。他有血性,敢于在亲王视察医院时大声抗议:“就为了他们过得快活,才把我们从家里赶出来,叫我们去送死!”他朴素,不爱功名利禄,只愿度过平凡岁月。
像格里高利一样“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往往充满矛盾,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能随波逐流。格里高利为代表的群体是这个大时代中的一份子,他们是时代的缩影,被时代的洪流挟裹着前进,直至死亡。他们不伟大,无法掀起历史的巨浪,但他们是一朵朵的小浪花,尽管会在礁石上撞得粉身碎骨,但也能以几乎微不足道的力量推动着历史前进。当格里高利抱起小儿子时,他托起的正是一个崭新的未来,一个新生国度的希望。在格里高利之后,又有无数的他的小儿子继续推动时代的前进,融为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他们也将经历喜剧与悲剧、爱情与斗争,也将经历种种的苦难——但他们仍是未来。他们就是未来。
孜孜奶奶转发后记:上周四(12月23日)晚上九点钟,孙女孜孜正在家里做作业,语文老师来电话告诉她,武汉《楚才报》正在开展读书写读后感征文活动,推荐她参加。孜孜想起自己前几天刚刚写了一篇阅读苏联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的读后感,她赶紧做完作业,连夜修改好后传给了老师。奶奶我很惊奇这个13岁半不到的孜孜,小小年纪已经读过这套三部集的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名著。惭愧的是,我这个省作协会员至今也没有看过它。一个初二学生不仅读完了,还写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读后感,写得还很有思想有个人见解,这让奶奶我不得不对孜孜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