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观电影《大学》有感

标签:
2021年8月初观看电影《大学》有感孜孜作文孜孜奶奶转发教育 |
分类: 孜孜作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们熟知的这句古文,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看了电影《大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有了一个初中生自己的肤浅认识。影片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四位清华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与选择,真实再现了大学校园里永恒的青春与理想。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大学”者,学得好也!此处“学得好”,并不仅仅指能拿多高的考分,得过多大的奖项,而在于学习者的道德理想和学习目标。
首先,要想学得好,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在心态方面,摆正自己的位置,面临大考不慌乱,对自己既不盲目自负,又要有充分的自信。这样的人在中高考面前,更容易发挥出最好水平。在习惯方面,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激发自己的潜能,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作为学生这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用它们换来好成绩,比死记硬背、偷奸耍滑得来的高分更经得起检验。电影《大学》中的上海18岁高中毕业生严韫洲,高考前给自己定下了“数学争取满分”的惊人目标,夜以继日地为之奋斗,最终满怀理想,圆了自己的清华梦。校园里,这样的同学很多。种种例子证明,有良好的心态和习惯,是会学习,学得好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想学得好,必须要终生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到二三十岁就结束了,但会学习的人,他的学习之道可以延续一生。我们看到清华大学86岁高龄的钱易教授,仍在为中国的环境科学鞠躬尽瘁。她践行理想,热爱教学,坚守大学。在教育学子的同时也激励自己终生学习,为大学贡献一生。我感动了也懂得了:知识,就是要善于不断汲取,要温故知新,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学得好”的最高境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到的知识一定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电影《大学》中,32岁留美学者蔡峥,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追寻理想,入职清华园,投入中国天文望远镜的科研工作;27岁的博士研究生宋云天,担负理想,告别大学时,没有选择留在京城的高薪工作,而是下基层,到艰苦的河南农村为农服务。他们做学问不是为了做高官赚大钱,而是为了建设祖国,造福人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给国家,这也是他们理想耀眼的人生新高度。
未来的中国需要大批有志有为的青年,“理想目标”、“会学习”、“学得好”是衡量德智人才的标尺。看了电影《大学》,影片突出的大学师生的理想和家国情怀,让我受到了教育与鼓舞。我想做一个像清华学子那样的有道德,有理想,会学习,学得好的学生,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