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寨 一 瞥
“凤凰关田山苗寨,是湘西苗疆关口第一寨,是《边城》、《血色湘西》、《血鼓》、《湘西剿匪记》、《湘女萧萧》、《神枪血恨》等众多著名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是历史文化名寨、农业旅游示范点。”当导游在车内对我们满满一车人说起这个神秘地方时,我们心里充满了热切期待。对少数民族完全陌生的我们汉族同胞,希望有机会体验一把苗家的生活,在我们观光游览的短暂时间里了解苗族的民俗文化。
导游告诉我们:苗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我们要想进苗寨,必须学会几句简单的语言和山歌,否则就会被拦在山门外。全车47人全都饶有兴趣地跟着导游学说苗语,学唱苗家山歌。
见面要说“你好!”,苗家话是“木鸟”。
走时要说“再见!”,苗家话是“牛肉干”。
“小美女”,是“灯泡”;小帅哥是“泡菜”;小阿妹是“点帕”;小阿哥是“点菜”。苗家讲客气劝人“多吃一点”是“搞死你”。听到这里全车人哄堂大笑,气氛更加活跃起来。
导游趁势教唱苗家山歌。“唱得好,唱得乖。唱得桃花朵朵开。桃花十朵开九朵,还有一朵等你(我)来。哟喂!”一遍遍,在欢声笑语、插科打诨中大家学会了山歌,苗寨停车场到了,车内导游任务也完成了,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位苗家小“点帕”。
进寨子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是天公不作美,大雨不停,山路崎岖泥泞。一大群人是深一脚浅一脚,好不容易在苗寨“点帕”导游引导下才到了寨子口。这第二关是进寨门三道卡:卡歌卡酒卡鼓。几个苗寨姑娘婆婆用绣着苗家花纹的横幅一拦,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山歌一响,走在前面的游客得乖乖对唱起山歌,后面的游客跟在中间混。四句歌词过后,一声“哟喂”过了第一卡。卡酒不吓人,米酒喝一杯小意思,第二卡也算过了。第三卡卡鼓。一游客拿起鼓槌咚咚咚敲几下,轰笑声中,游人如破网之鱼冲进寨子里。
说实话,这个苗寨真的如导游介绍的,是个很落后很原始的寨子。所见到的是破旧的土坯屋(当然是拍电影的外景地),是难走的石头山坡路,是小摊面前守摊的面呈菜色的孩子们。这里看不见新农村的影子,就像我们上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时的贫穷山乡。在寨门前我们就看到凤凰县新闻出版局捐资兴建的希望小学。据说新校舍没有多少学生,原因是这里的人家家家孩子都不少,但上学的孩子不多,都在跟着大人们忙赚钱。我们一路走进寨子时,屁股后面就一直有小“点帕”、小“点菜”跟着我们兜售他们手上的草编蚱蜢等小玩意,一元钱一个,不买都不行。雨水淋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裳,顺着瘦黑的小脸直流到脚上,打湿了鞋,他们也全然不顾,就为了把手上的东西换成钱,那小样很令人生怜。到我们把寨子匆匆游览完,回到车上,这些小“跟屁虫”们还守在车门前一个劲地唱山歌:“叔叔阿姨你们好,欢迎你们到苗寨来。苗寨里面阿妹多,个个都会唱山歌。哟喂!”这些孩子扯起喉咙唱歌,目的还是为了要钱。我觉得很悲哀,小小年纪,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多好,他们的父母却放养了他们。城里的大多数孩子像他们这个年龄都还在家里养尊处优,这里的孩子却风里雨里吃苦受罪。虽说从小磨练并非坏事,但是弃学、失学,不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产生新的一代文盲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
据导游说,2008年以前这里还是对外封闭的穷乡僻壤。凤凰县是去年才把这里开辟成旅游景点的,这个苗寨也是全县重点扶贫的对象。这里一张门票148元,我们每一个来此的游客也算是为改变这个苗疆关口第一寨的贫穷落后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吧?
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回到课堂,安安静静地读书,长大后用科技和知识改变家乡面貌,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贫穷不是罪过,不用知识改变命运才是最大的愚蠢。
苗寨一瞥,让我轻松旅游的心情变得有点沉重,回家后脑海里常常闪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看看我自己的儿孙,真是有天壤之别。幸福的人们要知福惜福,不幸的人们要努力奋斗。改变一切贫穷与落后,唯有科技与教育。

山寨层层梯田秋意浓

进寨卡酒

破旧土坯民居

守摊的老少

走进过去的岁月

民俗风情表演

绣鞋垫的小点帕

对着车门唱山歌的孩子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