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2014-02-28 10:17:20)
标签:
365 |
1、
1.1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杂合体全部表现为显性。
1.2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双亲性状中间的遗传现象。
1.3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遗传现象。如AB血型,MN血型。
1.4镶嵌显性:双亲性状在F1的同一个体不同的部位表现出来,这种双亲的性状不一定有显隐性之分。
嵌镶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所发现的。在异色瓢虫中,鞘翅有很多色斑变异,表现在不同的黑色斑纹上:黑线型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的后缘呈黑色。如果将这两种类型的纯合体交配,子一代的杂种的鞘翅出现了新的色斑,亲代的两种黑斑都在子一代表现出来。子一代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 1/4是黑缘型、1/4是均色型、其余一半的色斑和子一代相同,即后代出现1:2:1的表现型之比。嵌镶遗传现象表明,显性不一定有隐性和它相对存在,一对性状,可以都是显性,而在生物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1.5超显性:杂合子比纯合子的适应度高,称为超显性。即在有A与a两个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比AA和aa的适应度都高。此外,超显性可能是杂种优势的一个原因,但杂种优势却不一定是超显性。
1.6条件显性: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关系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2、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2.1互补作用: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
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②F1自交得到的F2中,有四种类型,其比例为9︰3︰3︰1,子二代出现两种新的类型。(两个新性状之比为9︰1)
再例如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2.2重叠作用:由两对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为隐性纯合时表现另一新性状,这种互作方式称重叠作用。这些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称为重叠基因。 下面以荠菜果形遗传为例。
其遗传特点是:F1只有一种表现型,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15:1.
2.3修饰作用:有些基因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这些基因称修饰基因。据其作用,有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强化基因;有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限制基因;有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抑制基因。下面以抑制基因为例——家蚕茧色遗传。
其遗传特点是:子一代表现为一个亲本的性状,子二代出现两种表型,其比例为13︰3。
2.4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同的性状。当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下面以南瓜的果形遗传为例。
P
F1
F2
其遗传特点是:F1的双杂合子自交,F2会出现新性状,性状分离比为9:6:1.
2.5上位效应: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上位效应。
2.5.1隐性上位(家兔的毛色遗传)
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Cc)中隐性基因(c)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显性(G)和隐性基因(g)的表现。F2有三种表型,其分离比为:9: 3: 4。
2.5.2显性上位(燕麦外颖颜色的遗传)
F1
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Bb)中的显性基因(B)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Y)和隐性基因(y)的表现。F2出现三种表型,其比值为12︰ 3︰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