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静悄悄的革命”慢慢经营“润泽的教室”

(2016-05-23 20:17: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慢慢经营“润泽的教室”

——读日本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第一部分《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第三节《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第一个词润泽的教室深深打动了我。

“润泽”——美妙的一个词,这样的教室里老师通体欢畅,学生心灵舒展,师生用有趣的知识浸润灵魂,大家都是安心的,愉悦的,自由的,灵动的,温润的,无拘无束的。我想起了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教室就是那半亩方塘,老师就是那天光云影,学生就是那欢畅游弋的鱼儿,浩瀚的知识就是那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室在哪里?在我们心里,我们用静悄悄的革命来慢慢,慢慢打造。

 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室是缺少人情味的,僵硬的,无趣的。乡村初中的教室更是:初一闹哄哄震耳欲聋,初二稀拉拉此起彼伏,初三静悄悄鸦雀无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材知识的单调绝对,答案统一,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学习和老师的绝对权威。新一轮课改要求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于是自上而下的“合作探究”风起云涌。在教室里,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堂被分成几段几环节。基本上是第一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静悄悄读书,然后是合作探究,因为初一学生十二三岁,正是好说好动的年龄,一听合作探究,仿佛一群解了锁的猴子,兴奋地回过头,转过脸,欢天喜地,嘻嘻哈哈,大谈而特论,管他说的是不是学习内容,先说话犒劳犒劳被封闭了这么长时间的嘴就好。于是课堂上乱哄哄一片。到了初二,同学们年龄大了一岁,嘴巴不再那么贫,特别是老师屡屡批评那些高高兴兴聊大天的同学。加上不论你怎么讨论,不管你讨论不讨论,最后老师总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他们渐渐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偶尔有几位同学稀稀落落的喊几声。到了初三,学习的压力已经很大,同学们知道讨论不讨论都得记住了,背过了,会做,考出高分来才是王道。而闹哄哄配合老师表演是小孩子的把戏,自己已经是初三学哥学姐了,还是静悄悄学自己的吧。不管老师怎么问都不吱声,有老师戏说他们问死也不搭腔。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学霸们只知道拼命学习;而考高中无望的同学静静玩自己的,根本不关心老师讲什么。这样“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打击了老师的教育情怀。需要一场春雨的润泽,需要一场革命的改变,那就先从我做起吧!不过要缓缓地,静悄悄的,潜移默化地。

 润泽的教室是用心的。

  改变从老师开始,用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

曾经,我们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批得酣畅淋漓,体无完肤。然后提倡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知识。教室里似乎热闹起来。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老师总结定论,要求学生把内容记住了,背过。真正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深入下去。要想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根本转变,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正如佐藤学教授的书中所言:“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然后,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是教室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的用心引发学生的用心,教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润泽的教室是有情的。

要营造润泽的教室,老师必须是多情的,对一个一个鲜活的学生充满爱不说,对知识也是充满激情的。并且让学生与教材的知识发生情感交融。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采取一问一答式,老师问,学生答,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打出答案,生硬无趣。我曾经听过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在那节课里,窦老师自己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若干次,强调重点词语无数遍,而且,她让孩子们N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亲吻式接触。比如课文中的“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窦老师让孩子们一遍一遍读,让孩子们想象大火中的时间概念,再读;回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读。以至于读得感受了,背过了,深入心灵了。那声音浸润着感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知识的感情——痛惜;窦老师的一举一动,显现出对每一位同学的关爱。读了《静悄悄的革命》,听了窦桂梅校长的课,我开始把自己对学生的爱表达出来,对历史的激情发挥出来。课堂上,用微笑的鼓励,亲切的眼神,轻轻的拍肩,由衷的赞叹与学生交流。用诚挚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客观的态度,人文的理念解读历史,诠释历史。并把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中,同学们特别感兴趣。 

润泽的教室是互相交往的。

 “首先看‘学’字的繁体字‘學’上部分,其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学”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每一位同学是相互交往的,每一位同学与每一位同学之间是相互交往的,纽带是知识、关爱、每天发生的事情的契机。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那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讨论热情只能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更加和谐,绝不会是“初三鸦雀无声”,问死也不搭腔。 读着《静悄悄的革命》,我苦苦思索,为什么师生的交互,生生的交流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就陷入了僵局呢?为什么理论上讲起来很好的 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实践中会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呢?因为不能相通。

润泽的教室是息息相通的。

要想息息相通,前提是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熟悉、关爱;是同学对知识的兴趣,对课程的理解、对新知的探索欲望;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明确的目标,融洽协调的氛围。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学生深深的喜欢;还需要渊博的知识,新颖的技巧,人格的魅力。所以提升自己是教师永恒的主题。

此外,教师用情专一,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把全心身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到每一节课。学生因为每一堂课就是自己热爱的生活,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室里,学生和老师是融洽的,没有恐惧,没有呆板的死记硬背;同学和同学是坦诚的,互相探讨老师设计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知识是通过探究、争论、思考而生成的,学习是水到渠成的。师生是默契的,有共同目标的,是心灵相通的。

作为教师,读着《静悄悄的革命》,我愿意像孕育花开,等待果实长大一样慢慢地提升自己,慢慢地改变课堂,慢慢地营造氛围,一步一步经营“润泽的教室”,教学相长,让学生在“润泽的教室”里茁壮成长,也让自己在“润泽的教室”幸福变老。

 “静悄悄的革命”慢慢经营“润泽的教室”

——读日本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佐藤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第一部分《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第三节《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第一个词润泽的教室深深打动了我。

“润泽”——美妙的一个词,这样的教室里老师通体欢畅,学生心灵舒展,师生用有趣的知识浸润灵魂,仰望天空。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都是安心的,愉悦的,自由的,灵动的,温润的,无拘无束的。我想起了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教室就是那半亩方塘,老师就是那天光云影,学生就是那欢畅游弋的鱼儿,浩瀚的知识就是那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室在哪里?在我们心里,我们用静悄悄的革命来慢慢,慢慢打造。

 我们现在的许多教室是缺少人情味的,僵硬的,无趣的。乡村初中的教室更是:初一闹哄哄震耳欲聋,初二稀拉拉此起彼伏,初三静悄悄鸦雀无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教材知识的单调绝对,答案统一,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学习和老师的绝对权威。新一轮课改要求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于是自上而下的“合作探究”风起云涌。在教室里,学生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堂被分成几段几环节。基本上是第一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静悄悄读书,然后是合作探究,因为初一学生十二三岁,正是好说好动的年龄,一听合作探究,仿佛一群解了锁的猴子,兴奋地回过头,转过脸,欢天喜地,嘻嘻哈哈,大谈而特论,管他说的是不是学习内容,先说话犒劳犒劳被封闭了这么长时间的嘴就好。于是课堂上乱哄哄一片。到了初二,同学们年龄大了一岁,嘴巴不再那么贫,特别是老师屡屡批评那些高高兴兴聊大天的同学。加上不论你怎么讨论,不管你讨论不讨论,最后老师总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他们渐渐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偶尔有几位同学稀稀落落的喊几声。到了初三,学习的压力已经很大,同学们知道讨论不讨论都得记住了,背过了,会做,考出高分来才是王道。而闹哄哄配合老师表演是小孩子的把戏,自己已经是初三学哥学姐了,还是静悄悄学自己的吧。不管老师怎么问都不吱声,有老师戏说他们问死也不搭腔。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学霸们只知道拼命学习;而考高中无望的同学静静玩自己的,根本不关心老师讲什么。这样“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打击了老师的教育情怀。需要一场春雨的润泽,需要一场革命的改变,那就先从我做起吧!不过要缓缓地,静悄悄的,潜移默化地。

 润泽的教室是用心的。

  改变从老师开始,用心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

曾经,我们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批得酣畅淋漓,体无完肤。然后提倡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知识。教室里似乎热闹起来。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老师总结定论,要求学生把内容记住了,背过。真正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深入下去。要想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根本转变,首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正如佐藤学教授的书中所言:“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然后,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对话。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是教室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的用心引发学生的用心,教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润泽的教室是有情的。

要营造润泽的教室,老师必须是多情的,对一个一个鲜活的学生充满爱不说,对知识也是充满激情的。并且让学生与教材的知识发生情感交融。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采取一问一答式,老师问,学生答,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打出答案,生硬无趣。我曾经听过窦桂梅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在那节课里,窦老师自己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若干次,强调重点词语无数遍,而且,她让孩子们N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亲吻式接触。比如课文中的“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窦老师让孩子们一遍一遍读,让孩子们想象大火中的时间概念,再读;回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再读。以至于读得感受了,背过了,深入心灵了。那声音浸润着感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知识的感情——痛惜;窦老师的一举一动,显现出对每一位同学的关爱。读了《静悄悄的革命》,听了窦桂梅校长的课,我开始把自己对学生的爱表达出来,对历史的激情发挥出来。课堂上,用微笑的鼓励,亲切的眼神,轻轻的拍肩,由衷的赞叹与学生交流。用诚挚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客观的态度,人文的理念解读历史,诠释历史。并把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中,同学们特别感兴趣。 

润泽的教室是互相交往的。

 “首先看‘学’字的繁体字‘學’上部分,其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学’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每一位同学是相互交往的,每一位同学与每一位同学之间是相互交往的,纽带是知识、关爱、每天发生的事情的契机;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同学们之间的坦然真诚。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那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讨论热情只能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更加和谐,绝不会是“初三鸦雀无声”,问死也不搭腔。

 读着《静悄悄的革命》,我苦苦思索,为什么师生的交互,生生的交流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就陷入了僵局呢?为什么理论上讲起来很好的 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实践中会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呢?因为不能相通。为什么不能相同呢?因为纽带出了问题。

美国对中小学课堂提出,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的一堂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我们今天的课堂,老师几乎把所有问题都预先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再精讲点拨,最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皆大欢喜。没问题了,都学会了,这是假的。学问是没有止境的,怎么我们的一个初中学生就能在一堂课上把历史学的没问题了呢?这只能是假学问。我们把无限精彩的历史,掐花、去枝、掳叶,剩下一个秃桩,把它装进教学设计的铁笼子里,放在教学模式的展台上,向水灵灵鲜活求知的孩子们展出,然后让他们探究、讨论。岂不知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视野蔽塞,知识面狭窄,课堂上直接抛出问题讨论,他们根本拓展不出去,如何发声?

要想息息相通,前提是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熟悉、关爱;是同学对知识的兴趣,对课程的理解,对新知的探索欲望,对知识背景的广阔认知;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明确的目标,融洽协调的氛围。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学生深深的喜欢;还需要渊博的知识,新颖的技巧,人格的魅力。所以提升自己是教师永恒的主题。

此外,教师用情专一,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把全心身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到每一节课。学生因为每一堂课就是自己热爱的生活,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室里,学生和老师是融洽的,没有恐惧,没有呆板的死记硬背;同学和同学是坦诚的,互相探讨老师设计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知识是通过探究、争论、思考而生成的,学习是水到渠成的。师生是默契的,有共同目标的,是心灵相通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沉思什么样的教室是“润泽的教室”,我觉得自己教学焦虑的浅陋,教学技巧的鄙薄,教学模式的呆板。其实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愿意像孕育花开,等待果实长大一样慢慢地提升自己,慢慢地改变课堂,慢慢地营造氛围,一步一步经营“润泽的教室”,教学相长,让学生在“润泽的教室”里茁壮成长,也让自己在“润泽的教室”幸福变老。(2017.4.23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云雀
后一篇:考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