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理想的初中历史课堂

(2012-05-25 14:20:14)
标签: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从实验到全面展开至今已经十多个年头,期间,我所在的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从杜郎口经验,到洋思课堂教学结构,从三案六环节课堂,到学案导学。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总结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实施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式高效课堂。亲历了课堂改革的实践,教师讲课从最初的所谓满堂灌,到一节课不许超过25分钟,不许超过15分钟,到现在不许超过10分钟,甚至不讲,真是越改越少,直至不许老师讲课了。其实,我觉得课堂改革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搞一刀切。就拿初中历史课来说吧,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妙趣横生的、满足求知的、提高素质的,对人生有意义的。而不能钢性要求一堂课老师的讲不能超过多少分钟。

一、我理想的课堂首先必须是有趣的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一门课没有兴趣,靠任务性或者高压,逼迫他们去学习,牛不喝水强按头,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堂上老师的第一任务。初中学生,年龄13——15岁,拥有美好好的愿望但心理准备不足,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管不住自己,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靠兴趣维持其努力学习的动力。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把历史有趣的部分展现给学生。

历史本来很精彩,很有趣,为什么到了课堂上,他就变得那么呆板、生硬、冰冷、死气沉沉了呢?因为历史成了考试的奴隶。因为考试,初中历史科成了一个无趣的口袋,里面装载了历史的空架子,把历史的血肉全抽干了。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还原历史丰满形象的能力,即使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不能全面还原历史,也应该让初中孩子从历史的凤毛麟角中,感受历史的丰富多彩。让他们从接触历史到喜欢历史课到凭兴趣探究历史。

二、我理想的历史课堂是人文性的、专业性的、普适性的

新的课程标准说:“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初中历史历史课堂要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且这一关怀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而不是空洞的、干瘪的、无趣的历史枯枝。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讲韩非,总共用了不到六十个字,干巴巴介绍了韩非生活的时代,主要思想观点。学生们所谓自主学习,就剩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我在讲韩非的时候,就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韩非,战国末期人,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但不是长子,所以不可能继承王位。韩非是个结巴,不善于言辞,但很有才能,很会写书。他和李斯都曾经是荀子的学生,但李斯的才能不及他。因此不排除李斯嫉妒韩非的可能性。韩非曾经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强国,但韩王不理他,他只好知趣的退隐江湖,发愤著书,写出了流传后世的《韩非子》。多亏韩王不理他,才诞生了《韩非子》这样的流芳千古的名著,否则我们就听不到象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这样的有趣故事了。他的文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变法图强,用法律控制人民,管理国家,非常符合秦王的观点。所以《韩非子》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了佩服的五体投地,说:“我要是能和韩非交朋友,就是死了也不遗憾了!”结果真见了韩非,秦王倒是没能够死而无憾,韩非却遗憾的被杀害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王为统一全国,举兵攻韩,韩王被迫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就把他留下了。当时秦王正和李斯商量如何灭掉六国,实现统一呢,韩非也就成为其中的谋士之一。李斯建议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先灭掉近邻韩国,而韩非就是韩国人,而且是韩王的同族,他坚决反对。尽管韩非找到了若干条理由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说服秦王不攻打韩,但秦王不是傻子,他不仅不傻,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当李斯对秦王说:“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是韩王的同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您要是决定不用韩非,就趁早杀了他,不然对我们不利。”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很快就把韩非抓起来,投入了监狱。李斯一看韩非被关押,怕以后他出来影响自己帮助秦王统一天下的计划的实施,就派人为狱中的韩非送去了毒药,韩非想向秦王申诉,被李斯们奚落且不允许,韩非只好饮毒酒自尽了。等到秦王后悔关押韩非,派人去放他出来时,韩非已经死了。
我对韩非的讲解,既照顾了知识性,又兼顾到趣味性,同学们很喜欢。他们还根据我的讲课提出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思考、提问、探究过程中拓宽了历史视野,培养了学习能力。但这却既不符合新课堂模式的教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也不符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流程。
其实我们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住宿,他们既不能上网查资料,更没有机会阅览大量的历史书籍,拓宽历史学习视野,只能靠老师的讲解。你在课堂上让他们去自主、合作、探究,只能是做无米之炊,是不现实的。

    三、我理想的历史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赵亚夫先生说:“象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一定要‘向内’挖掘。这样,学科教育研究的方向,也会指向学生自我,与他们的内心或精神、气质或教养相关。”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的历史仅仅是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即以历史为认识对象的一门学问。史实是其基础,史料是其工具,史论是其提升。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师以简洁有趣的方式把史实和史料呈献给他们,让他们发现事实,感觉史实,搞清楚史实,在史实的基础上思考、质疑、生成问题,至于生成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并不那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即对这门课的真正兴趣。美国对中小学课堂提出,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的一堂课不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我们今天的课堂,老师几乎把所有问题都预先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再精讲点拨,最后,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皆大欢喜。没问题了,都学会了,这是假的。学问是没有止境的,怎么我们的一个初中学生就能在一堂课上把历史学的没问题了呢?这只能是假学问。我们把无限精彩的历史,掐花、去枝、掳叶,剩下一个秃桩,把它装进教学设计的铁笼子里,放在教学模式的展台上,向水灵灵鲜活求知的孩子们展出,强迫他们学出兴趣,学出感情,学出花样,想让他们不厌学都难。

那么怎样让课堂精彩,实现理想的初中历史课堂呢?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有一句教学俗语:要给别人一杯水,你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专业知识达不到,就不能拓宽历史视野,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提高素质水平。

二、给教师应有的资料

身为偏远农村的初中老师,我切身体会到资料书籍的缺乏,如何制约着我的课堂教学。历史是一门求真、求实、求是的学问,不能靠主观臆想或者想象,凭空捏造来讲课。没有可查的资料书籍,我们有时候只能忍痛割爱,舍弃该讲的部分。

三、解放教师,鼓励有个性的教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目前兴起的高效课堂模式要求所有的教师,所有的科目一律使用一种模式,一种套路,课堂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笔者认为就不完全适合历史课堂。网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不是没有使用高效课堂模式,我相信他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历史,想学历史,盼学历史,从历史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老师的课堂是不是学案导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几分钟并不重要。

 

参考资料:

《让历史课有“历史味” 》作者:赵亚夫 张汉林(《基础教育课程》20125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上》

百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皇帝吃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