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从小说(书名略)里摘几段关于唐山大地震时的“天、地、人”。
通常的气候,雨水多的南方是湿热,雨水少的北方是干热。唯有这年,此地热的怪,屋里像蒸笼,地面冒热气。这年是闰年,闰的是八月。民间说法,闰七不闰八,闰八说法杂。各种说法都有······
地震波及就在这天夜里,当机械连的哨兵报告有地震,营区所有宿舍的灯都亮了。连队和中队干部都迅速走出来。副中队长先看时间,3点48分,然后电话问支队值班参谋,对方回答,我们也是方才感觉到。······上午11点,中队接到命令,带领桥梁连,线路连,房建连,机械半个连,赴唐山地震灾区抢修。必需的机械机具必须在31日12点前准备就绪。摩托化行军的运输车辆,由新线指挥部调配。出发时间定在31日18点。
各个支队的进军路线,是由抢修指挥部规划的。本支队的三个梯队行军路线是,由柳营子过黄崖口进(北)京唐(山)一级公路。不料,车队到黄崖口受阻。因为京唐公路上,密集了四路并列的车队在等待进·入灾区。救灾的热情来得太猛烈了。
本支队的三个梯队只好退回到石人沟南下,改道东线进入。延误了18个小时。直到8月2号5点到达丰润。丰润古老的城门楼自然挺立。翘檐下悬挂的风铃在摇摆,在发声,在哭泣。梯队被允许穿城过路。运兵车进入市区,展眼望去,万顷倒塌,有道无街。---沿途所见的是戴大口罩的军人,穿梭在断壁残垣,救伤员,清遗体。
凡十字路口都有军人和警察,给初来乍到的车辆指路。此时的唐山到处是相同的倒塌,不同的堆积,没有任何标志性的建筑可供参考。许多十字路口旁边,都张立了一顶帐篷,帐篷旁边堆放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煤炉,还有日用品,不少本街居民在排队领取。车队似乎是行驶在专用线上,没有和任何车辆相遇,直到出城的检查站口。引导员出示免检证。免检放行。这是救灾指挥部临时制定的守则:查出不查入。
车队路过郊野,沿途水田里有从地下喷出的黑泥,黑泥处的水草、稻谷俱已枯萎:旱地上东一丘西一丘黄沙堆,堆下的植物全遭灭顶。这大概是板块活动地下能量造成的。
······
冷教导员问裘处长家人可好,灾情如何?裘处长说:
地震前我到乡下搞夏粮征购,住在一位大队长家。晚上炕热睡不着,他拿一把靠背椅,我拿一张布绷,二人在院子里乘凉。说吃粮,也说两句地震的议论。按农历算,这天是七月初二,无月色之夜。迷迷糊糊的躺着,到下半夜,闪光,漆黑,地动,被筛了几下,大队长喊:“地震啦!”屋里的人抱着小孩跑出来,两边烟囱断了半截。房子没倒。后来听说余震伤的人比较多,在于没有经验。
我推着自行车摸黑往城里走,不知道走到哪里,下起阵雨,衣服湿透。这时只有回城念头,不知道自己走在哪条路上。等到军车进城我进了城,跑到就近的粮库。万幸,这个粮库受害轻微。
至于我个人,全家平安,墙裂烟囱塌,屋未倒,稍修可住。“这可吉星高照你了!”说实在的也沾了别人的光。“此话怎讲?”让我慢慢的讲来:
地震预报是以地震预测预知为前提。现代科学仪器可以测到地震征兆,但是,震中这个点的准确还是地球说了算。地震预报,不能不考虑预报后带来的风险。素质再好的居民,听到住地地震预报难免几分恐慌。所以,预报要考虑客观上必须具备:政府有应对能力,民众有应对能力,而且缺一不可。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老中青三结合方定,社会秩序欠稳。权衡轻重,不知如何是好。这就为难了掌握地震信息的人处于两难中---报也不是,不报也不是。只能留下免报公案,让后人评说。后果是,知情者有备无患,不知者听天由命。
有一个特例,当时无人知晓。一个县级干部,他,满足了预报要具备的所有条件,结果他成功了。全县毁坏房屋1·8万间,完全倒塌7300余间。全县47万余人---四十七万余人,另外还要加上我裘家12口,伤亡是0---伤亡是零啦!!大难中的奇迹,智者隐去!
······
煤都唐山
十六字令五首
山,
自命唐山实平原。
古已知,
地下是煤田。
其二
山,
颤抖摇晃一瞬间。
人未醒,
一片废墟焉。
其三
山,
豪雨暴晒相关联。
无去处,
民心多欠安。
其四
山,
万千饥渴万千残。
急救援,
军人自当先。
其五
山,
贫富贵贱同戴天。
同罹难,
旨在心态寛。
(止此)
铁木唐2023年2月25日
摘自本人创作的小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