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昌吉大地的“草根”传奇——赏析女作家马志娟的散文作品
(2022-05-17 23:11: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我评他(序言·跋书) |
耕耘在昌吉大地的“草根”传奇
——赏析女作家马志娟的散文作品
文|沙舟
马志娟,昌吉州女作家,她还是一位活跃在新疆地区的女诗人。 近几年她的散文作品、纪实文学、小品美文频频见诸报端,诗歌作品在区域内也是小有名气,作品在省内外融媒公众平台发表转载。
当她把一份三百余页的电子文稿发来,我认真浏览她的散文集《幸福的味道》半成品初稿。一篇篇朴实而精美的文字,在我眼前呈现,像是一幅幅乡村原野的景象;一行行诗意的文字,宛如一股扑鼻而入的浓浓乡村味儿。这些精美文字的集中呈现,更加坚定了我对她散文创作艺术的看好。她是一个“乡土”散文作家,又是一位勤奋采写的新闻记者,不管她今后是否把兴趣移向非虚构体裁的创作里,但我更坚信她的气质永远是一位走在田园乡野里的“草根诗人”。
她的散文集《幸福的味道》分四个篇章。啄饮篇:书写家乡美食,那些最难忘的味道;田园篇:书写大美新疆的风光,记录幸福的旅行;溯洄篇:回顾过往,捡拾记忆中的酸甜苦辣,描摹今朝,细品现实中的岁月静好;浮世篇:我是一滴雨,折射生活的阳光投影在我的笔下。
不耐看出,近百篇的散文作品,马志娟对这本散文集《幸福的味道》,在编辑成册前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和谋划,在文字的修炼上也着实进行了精细的打磨。
《幸福的味道》像是一枚枚落在乡间路上的金黄叶片,是作者人生岁月的过往和记忆。从她的散文集的名字以及文章的选材,以及她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就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向是积极向上的,接地气的,有时代感的责任和担负。
《奇台葫芦汤》,是作者啄饮篇章中的一篇短文。文章虽短,但意味悠长,是作者一种对故乡的眷恋,对母爱灶香味道的念念不忘,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也是她对乡村院落、田野景象的生活方式的张扬,这正是她的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一碗黄灿灿、热乎乎的葫芦汤/暖人身的是食物的营养/暖人心的是它背后承载的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的亲情。年轻的父母们/请早起半小时/为你的孩子烧一碗香喷喷、甜丝丝的葫芦汤吧/不能让勤劳和爱终止在我们这代人手中。”——(选自《奇台葫芦汤》片段)。读完这篇散文,勾起我一阵暖暖的回味,想起老家傍晚时母亲灶房里飘出的葫芦汤香。一碗葫芦汤,妙处在其中,几十年游历他乡,一碗葫芦汤,解了吾乡愁。读罢此文,竟然有些伤感起来。这就是作者巧妙之处,与读者的乡土情结产生了共鸣。
读马志娟的散文,最感亲切的是她对少女时光的回忆、以及人到中年的知恩情结。作为同是从泥土中走出来的“草根”,她的故事情景如同就是我的过去,那个火红的乡村时代,一缕夕阳下的田野牧归、金黄秋粮,无一不呈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充实快乐,有一种现在所没有的东西在其中。母亲给予她暖暖的关爱,父亲却给予了宽厚的肩膀和潜移默化的文学天赋。《耕耘记(上中下)》是她父亲马振国出版的文集,这是她父亲一生文学创作的积累和沉淀,也是父亲对女儿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动力。
在散文集《幸福的味道》中,有关她的每一篇土得掉渣的“乡土”文字里,表现出的作品情感饱满、生动感人,这也是该书的一个朴实特点。这部散文集中,这些来自泥土芳香与时代深层的文字,让作者自己灵魂在苍茫纷繁的世界里能得以安静。当下,人到中年的马志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正勤奋努力迈步文学的深度和高度。
“月亮地,这里有原始的沉静之美/融入其中,让人的心静下来/远离浮躁,但又绝不消沉/现代元素的融入,又给它插上了现代文明的翅膀/使它成为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如同一个正当盛年的美妇/既有温柔娴静的传统美/又不失童心,偶尔客串激情四溢的少女/展现她的现代美。”——(选自《月亮地的美》片段)。这是作者精心采写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唯美散文。既有散文的诗韵,又有游记的张力,不失为一篇得意之作。
散文文本的特性是真实的,它的内在功能在于借物抒情。人们爱读散文的缘由除了真实,另一个因素恐怕是这种文体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作者的灵魂或人生轨迹。换句话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多层面活生生的作家。我平时喜欢读一些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从马志娟的散文作品里,全面地了解了她的创作潜质和人格品德,了解了她对文学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挚爱。马志娟是才女、是一个要强的女子,是情趣风雅的女子,也是一位做事细腻的女子。与她结识的文学之友,都不难发现马志娟的散文是真人说真话,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来自乡村田野、来自泥土之中。
散文是最容易写却是难以超越的一种文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散文被人关注、被读者流传,恐怕是每一个作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散文是中年人的艺术,它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才能写出;散文是语言艺术,需要相当老练的文笔功底才能立世。我认为,正在起步的马志娟今后的散文创作,一定要从基础开始,到她所熟悉的乡村中写起。希望她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体裁更广,也祝愿她在拥有中年的历练之后,能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时代乡村味儿和特色的经典作品来。
(作者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新疆作协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媒体诗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