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旅行祈祷与爱
旅行祈祷与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41
  • 关注人气: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岁月漫长

(2015-08-01 14:06:28)

来到婚礼风尚已经一个星期了,对我来说,这一个星期是忙碌而充实的一个星期。与最初的预想有那么一点不一样。本以为,刚入职的一个星期是熟悉的阶段,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可能在认真研读婚礼风尚的网站,无论是精彩的资讯、活动还是业界人物专访。没想到,第一天就学习了官网的维护,主动发微博,第二天就开始学习如何发布微信。到一个星期刚结束时,又能赶上老师的授课,这一个星期,可以说每天的工作密度都非常大,安排非常满。而这段时间,我也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最初的不熟悉,到越做越好奇,越想做好,越想激发自己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尽管好几天回到家已经晚上9点多了,但是那份充实感和成就感却让我非常轻松和兴奋。我深知,只有打牢了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接下来,我就依次谈谈我对公司的认识和感受,可能比较主观,可能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我想表达最真实的自己,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公司更好,让自己更好。我从文字写作、表现形式两方面分别来说。

文字写作;活动报道和人物专访。

活动报道

作为婚礼行业的知名媒体,婚礼风尚的活动非常多,活动报道呈现量也非常大。所以再活动报道方面的努力相对更多。因为我自己科班出身,在媒体行业也工作过3年,可能行业不同,我的想法有些主观,但是,我认为,无论任何行业,任何呈现方式,只要是有文字阅读的部分,想呈现给读者的一定是最赏心悦目的,最具有可读性的,读者最想知道,最想看到的。所以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因为有图片,读者就不看文字。

而且,文图的呈现应该有层次,步步加深,一步步引导读者去阅读,去体验,媒体要做的,尤其是我们婚礼这种渴望传播美好,传播世界观的媒体,就是议程设置,就是引领者,让读者跟着我们的牵引走,而不是我们被活动的流程引领。我非常同意昨天冯老师说的,作一篇报道之前,一定要做功课,你要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呈现的是什么,本次活动的亮点和关键是什么,这些是一定要着重体验的。其次,我认为,细节真的很重要,对细节的观察不仅体现出一个记者的素养,更让活动主办方感觉到自己是被受重视的。再次,文风上,我认为我们的文风应该是活泼的,文字优美是一方面,但是可读性是另外一方面,一场婚礼,一个关于婚礼的活动,它本身是很鲜活的,记者在行文上完全可以通过细节、现场有意思的活动、新郎新娘和宾客们的表现将一篇文章活泼地写出来。有血有肉的东西是有分量的,能博读者一笑,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记住,这场活动中有趣的点,我觉得我们的目的才算达到吧。

所以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提前做好功课,做好规划,认真锤炼一篇活动稿。

人物专访

我们人物专访可能做得不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与客户可能不是面对面的,而是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这样就会损失掉很多鲜活的东西。人物专访是我以前一直在做的,我写作的方向就是写这个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一个策划人、摄影师,我们采访他们的目的是呈现他们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方向。我现在看到我们的稿子可能更多偏理论性一些,故事性没那么强,从可读性方面来讲,给读者的感觉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严肃的新闻媒体也都在讲故事,所以在以后的稿件写作中,我觉得我仍然会坚持去写故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微博

我自己每天都会刷微博,但是自己发布的少,可能体会不深,现在陈总非常重视这一块,编辑部的同事们也越做越好。针对一组作品,我的风格是希望表达我对这作品的感受,可以是感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包括我看很多陈总自己发布的微博也是比较感性的,我认为感性的东西是有温度的,但是现在编辑部发微博的时候,可能更注重实用性,这方面可能还需要磨合吧。

可能刚刚来,对客户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面对作品的时候,感受都是表面的,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接触客户的机会,不断深化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

微信

自己每天都会刷微信圈,也关注了非常多的公众号,但是自己做微信,也是第一次。虽然只做了几天,我感觉还是比较深的。我先说我认为的局限吧。我们的微信发布又很多条框的局限:比如必须用灰色字体,必须用12号字体等这些,我不知道这是一种风格还是以前沿袭下来而风格。

其次就是我的问题了,对客户了解不够,在做微信标题、内容的时候有些抓狂,这个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再次,我认为微信是需要策划的,发了几天的微信,也自己策划了几条小微信,从那么多的作品里去抓住某些细节的点来深入,展开,我觉得是对我挖掘能力的一个锻炼,现在新媒体越来越发达,微信的东西,我以后会认真研究,希望能创造出更多好的选题。

形式:

网站和微博就不说了,现在对微信的感触比较深,就说微信吧。就像昨天娟姐和冯老师说的,我们的微信太条框化了,而且也太笼统了。我还是认为细分非常重要。而且最好内容和技术也分开。据我之前所了解,技术操作是由专人来做的,内容由另外的人来做,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效率会高不少。现在我很明显感觉吃力的地方就在于,找内容需要时间,做版式也一改再改,可能跟我还没有熟悉适应有关系,但是真的非常抓狂,效率也不高,每天都会做到很晚,我希望这个能和娟姐和陈总共同讨论出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方式。

这是我比较主观的感受,接下来,我想表达一下这段时间对这个行业的感受。

其实在和娟姐和陈总聊过之后,我对这个行业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当看到那么多行业里的精英做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甚至有些人做了几十年还在坚持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婚礼策划、婚礼主持、婚礼妆、婚礼执行……当这一连串关于婚礼的专业性词汇冲击我的眼球时,我才发现,原来婚礼早已成长为一门时尚的行业。

婚礼的意义

以前做过很多专题,对情怀、态度、思想、文化这样的理念也有过非常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但当我接触到婚礼艺术化,婚礼是一种有格调的事情,婚礼也可以成为一种奢侈品这样的观点时,还是眼前一亮,最美的东西也最平淡的,要想深入了解一个行业,唯有靠时间的沉淀和满腔的热情沉浸进去,婚礼行业是一个让人开心的行业,这是我现在的感受。

  一个婚礼主持人不仅是个穿针引线者,更是现场活动的调配者,很多新人紧张的时候就会望向主持人,那是一种信任,为了这种信任,很多主持人用最大的努力为新人提供做好的服务。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婚纱照和婚纱影像将是新人这辈子最好的回忆。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婚礼被拍摄成影像大片、风景大片、人物大片,无论是酷炫还是唯美,都注入了摄影师浓浓的感情。我想应该会有很多新人看到自己的影片潸然泪下吧。

有位婚礼策划师说,对于一个婚礼策划人来说,婚礼是个辛苦却幸福,饱满成就感的事情。一场成功的婚礼策划,需要考虑太多的细节,需要统筹太多的流程,需要考虑太多人的情绪,婚礼策划师的身上寄托着一对新人甚至两个家庭的期望。一场婚礼是一个故事,是关于幸福的使命,真的是一个使命。当婚礼成为一种使命,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婚礼人的使命

  了解之后,我才明白,一名合格的婚礼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婚礼也是一种文化。比如中国更注重家庭的结合,而西方更注重两个人的浪漫故事。就国内来说,不同地域仍有不同的文化和讲究。比如南方人更多讲究细节上的设计,更加注重来宾的体验。而北方则相对粗犷,更多注重婚礼场面的大气,现场的主视觉尤为重要。

在做一场婚礼时,需要去学习文化背景。例如西方不同宗教的区别,每个国家的婚俗,细到婚礼上的站位,都是有学问的。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自日本回来的美欣说的好,婚礼的目的就是新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这一份爱,让你爱的人们去见证你们结为夫妻的那一时刻,那是最重要的。她的一项关于中国风的策划案例给我很深的印象,在勺子上面挂上卡片,每个勺子上写下新郎新娘喜欢的中国菜,这样的灵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突发奇想。很多婚礼人都说,婚礼是个感性,让人幸福的行业,所以越来越多的婚礼人努力将自己的情怀和梦想注入到这份行业中。

拾光婚礼定制

因为这几天写了关于拾光婚礼定制理念的稿子,所以对拾光非常有感触。他们强调的那种返璞归真和生命质感,对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生命本真的追寻,让我很感动。我虽然没有机会现场看到那些场景,但是通过图片,我真的就觉得非常静心,而我相信,现场应该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是我所没有关注到的,他们的那种崇尚自然的理念,对生命情怀的纯粹追寻,真的是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所需要的,我相信也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新人们所倾向的一种表达方式。

结语:

这些日子以来,每天流连于婚礼时尚的网站、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平台,无论是眼睛里,脑子里还是心里都被那些宏大的婚礼场面和精心布置的小细节,新郎新娘脸上那浓浓的幸福,还有世界各地独一无二的风景深深充斥着,震撼着,也感动着。

由于每天要发微博的缘故,总会寻找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来寻找选题,触发灵感,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每看到一张图片,哪怕只是新娘的一束捧花,婚礼上一个蛋糕,或者仅仅是一个眼神,都能引发我无限的感慨,文字如泉眼般自指尖汩汩流出,想用心记录下,自己所感知到的那份美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职业,隔岸观火时,你觉得它永远不会和你产生联系,一旦走近,却有了无法抑制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婚礼媒体人,我想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吧。

安东尼曾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岁月漫长。对一份职业和一个行业的热爱是深入这个行业的基础。未来,我希望能在这个传播幸福,守护幸福的路上走下去,与我,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份终身的事业。

我也会努力做好基本的事情,不断学习,尽快上手,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写出更多优秀的婚礼作品。

非常感谢娟姐和陈总还有所有同事的关怀和照顾,刚刚接触婚礼行业,思想上可能有些主观,但我相信,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当我渐渐深入这个行业之后,我会有新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