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有多美

(2015-06-12 14:24:20)
标签:

娱乐

文/耳东 
   
  “最早的一件衣裳,最早的一片呼唤,最早的一个故乡 最早的一件往事,是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吹过所有的全部……” 
   
  当胡德夫顶着一头沧桑的银发在上海的小舞台上一边给大家讲台湾动人的山地故事一边唱着《太平洋的风》,舞台下已然热泪盈眶的我正在拼命地想象那个祖国宝岛到底有多美。 
   
  蓝得如宝石般晶莹剔透的天空下,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摆荡,几个山地人谈笑风生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不时哼着古老的山地民谣,一只海鸥划过长空,不远处传来大海的声声召唤——“哎哈嗨啊哦哈嗨,哦哈喂哈哎,那努哇那咿呀哦嗨呀……” 
   
  可是,美总是超乎想象的,等我有一天看到电影《练习曲》的时候,仍然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美丽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的美呵!美得如此纯粹,云淡风轻却又异常坚强。那山、那水、那人、那花花草草,全都像海边常见的海蚀柱,挺着被侵蚀得惨不忍睹的身躯巍然屹立在飕飕的海风中,精神内核强大得不容置疑、不容侵犯。 
   
  陈怀恩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他为自己镜头里的台湾挑选的都是最佳角度,然后用最恰如其分的光与影去捕捉其最迷人的细节。但是,在我看来,这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练习曲》其实是台湾版的《落叶归根》。虽然交通工具不同,大家出发的初衷也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落叶归根》通过老赵的经历帮大家了解了大半个中国,而《练习曲》则是导演在帮观众(当然是指台湾观众)寻找台湾精神的皈依。 
   
  从剧组人员的梦想里,从母亲对于儿子的矛盾的爱里,从外国女人的眼里,从中年人的儿时记忆里,从老师对孩子们的期许里,从涂鸦青年的夺命而逃里,从男女老少对于妈祖的祭祀里,从群山里,从大海的呼唤里,寻找,寻找,寻找! 
   
  在这寻找的过程中,音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不咱们的男主人公身上为啥带着一把吉他呢?更多的片段里,音乐充当了电影里的催化剂,通过一个个或曼妙或悠扬或沉重的音符,剧情才能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直至开到荼靡。 
   
  影片里的音乐都非常的台湾。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导演找来为电影创作音乐的音乐人本身就很台湾。李欣芸是台湾知名的独立音乐人,她在原声吉他歌曲创作上颇有心得。而胡德夫率领的以台湾山地“野火乐集”是台湾原住民音乐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去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原住民音乐演出至今令人难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木吉他弹拨为特征的云淡风清的独立音乐已经成了台湾音乐的代名词之一。那不动声色悠远清寂的木吉他声一响起,我的脑子里就浮现出那梦中的海岛。轻轻拨出的吉他声悠然自得地在空气中弥漫着,跟海风般吹过的口琴声一起勾勒出一副简约、恬淡的海岛风情画的轮廓。为什幺只是轮廓?因为更多的内容需要影像和情感来填充。 
   
  我总觉得,这样的音乐不是咱们这边一心奔大国而去的大陆子民能创作出来的。这两天,两岸的孩子们正在Youtube上为1937掐架,有个中国孩子说:“我们中国人会不顾一切的跟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具体不记不清了,大意如此)一个争强好胜、利欲熏心的人很难静下心去捕捉生活的美丽细节,那种超脱世俗的眼界和心态恐怕只有在繁华落尽之后才有可能孕育而生吧。而且,只有当一个人心静如水的时候,出发、并行、相遇、相伴才能幻化成活着的不动声色的音符。 
   
  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那些古老的山地歌谣和用闽南语演唱的硬摇滚歌曲。《练习曲》的音乐里最感人的音乐还数那些古老的民谣。比如由三弦弹奏的日本民歌的《月光小夜曲》及其填词版《莎韵之钟》,又比如极具台湾山地特色的《都兰古调》。 
   
  为大多数所熟悉的《月光小夜曲》是由台湾歌手蔡琴演唱的版本,但是知道这首歌源自日本民歌的人想必不多。(很多人都以为此歌是由周蓝萍写的曲呢)由《月光小夜曲》改编而来的《莎韵之钟》讲述的是一个“殖民色彩”浓郁的故事,这首歌由几个台湾老太太来演唱,个中的意味一目了然。而这正是这些歌曲之所以令人难忘的原因,陈怀恩拍摄《练习曲》,除了展示台湾风光,再就是要做一番历史文化钩沉。 
   
  影片里放一首用台湾年轻人演唱的英文歌曲《Eyes Contact》,同样也是钩沉。台湾青年唱出英文歌曲跟台湾老太太们唱《莎韵之钟》本质不都是一样的么?两者都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从这种碰撞中,我们看到的是台湾社会的尴尬和包容。 
   
  日本歌和英文歌代表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入侵”、“文化殖民”,但是,台湾人却终究能在包容这“文化入侵”之后不但留下了自己的根,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 
   
  所以,电影的结尾留给了胡德夫,这个最有资格代表台湾的原住民老歌手。并且,在胡德夫的歌声中,导演让大家又重温了美丽的台湾,那山,那海,那稻田,还有那人…… 
   
  “吹散迷漫的帝国霸气,吹生出壮丽的椰子国度,漂夹着南岛的气息,那是自然、尊贵而丰盛,吹落斑斑的帝国旗帜,吹生出我们的槟榔树叶,飘夹着芬芳的玉兰花香,吹进了我们的村庄……吹着你,吹着我,吹生命草原的歌啊,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64060/

 

   找个地方放自己记录的一些台词。以下。 
   
  第一天。傍晚。太麻里。 
  第二天。我和我的车,卷起太平洋的风。 
   
  我骑脚踏车的时候,最讨厌开车的人。我开车的时候,又最讨厌你这种骑脚踏车的人。 
   
  第三天。花莲公路。 
   
  好累。睡在房子里。 
  好温暖,好安全。 
   
  北关,离我出发最远的地方。 
  RUTA跟我说,说我并非必然,若不是我,那么别人也会在这里出现。 
  Czeslaw Milosz 之诱惑。 
   
  第四天。头城。 
   
  北火电厂。 
  海洋科学博物馆。预定地。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 
   
  弹吉它, 
  就像是一个箱子里面敲敲打打, 
  像是一个还没有综合好的音符, 
  任我弹弹音乐, 
  我就不会寂寞。 
     
  音乐,是听觉上的安全感。 
     
  第五天,林口。 
  海潮声,像一种和我对话,一种呼吸。 
     
  希望被别人了解,又不希望被看穿。 
  别人看穿就觉得有点逊,没有人了解就觉得孤单又寂寞。 
  这吉他也是,想那么多干嘛,弹就对啦。 
  断一根弦又怎样,还是功力太烂了。 
   
  彰北。阿公家。 
     
  是非到此止。 
  佛号请带去。 
   
  妈祖婆在旅行,今天不写日记。 
   
  第六天。 
     
  第七天。 
  东北季风,你这样走,还背着吉他。很累哦。 
  我也在环岛,今天晚上要回到新竹。 
     
  骑脚踏车,总是能看到最好的,跟最坏的一面。 
     
  他的好友,2004年6月22日在北部滨海。 
  为了营救落水的学生,不幸罹难。 
     
  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 
     
  高雄。 
     
  2006年春天。 
  我开始单车环岛旅行。 
  清晨六点。 
  我从高雄出发。 
     
  这里是王伯伯的第二个故乡,也是音乐家胡德夫的出生地。 
   
  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车友,施舜晟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