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影评 |
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午后,从尘封的硬盘深处,寻得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一那年的暑假,同样是个蝉声聒噪的午后,缓慢的镜头,柔和的吉他弦音,独自偷取一段悠长的时光。记忆最深刻的便是那露天中随风舞动的电影幕布,那也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后来的电影课上,老师讲起这部电影时说,“恋恋风尘,多么好听的四个字。等年老时,一个人静静地去看,一定会泪流满面。”
再次打开这部电影,就像开启尘封的记忆。比起现下流行的怀旧片和青春片过多过滥的校园恋情、家庭伦理与时代背景的牵强杂糅,重温《恋恋风尘》这样温暖、自然、纯粹,满怀乡土情怀的电影,是一种幸运。
电影大部分真实呈现了编剧吴念真的青春故事,吴念真的初恋女孩叫做“阿真”,所以他给自己取名“念真”。侯孝贤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恋恋风尘,而却只有侯孝贤如此饱含情怀地讲述了一段厚重的故事和记忆,一个个长镜头似一幅幅油画,浓情记录着那个年代的台湾风情,台湾乡土以及台湾的人文。
故事非常温和,也非常简单,主线便是阿远和阿云淡淡的情愫,相比爱情,侯孝贤用了更多的笔触去描绘台湾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阿公不厌其烦地督促阿远的弟弟好好学习,吃饭时繁琐地讲述着食物的由来,将珍贵的“西餐”留给阿远的弟弟,吴侬着台湾的客家话,语调那么地温和,缓慢,轻柔,内容听起来,还有点啰嗦。而恰恰是这种平淡庸常生活中的对话,才愈加真实,不知不觉中便触动了心弦。回忆小时候,外公是不是常常说,小孩子要乖;是不是常常最好吃的都留给你;是不是因为年老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着曾说过无数次的话?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长长的铁轨,缓缓移动的绿皮火车穿过绵延的隧道,蜿蜒远方。紧接着便是台湾简陋的站台和宁静的自然,草木森森,山谷寂寂。不禁想起贾樟柯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中,侯孝贤也是坐在绿皮火车里接受采访。绿皮火车表达着一种怀旧的情感,火车穿插于整部电影始终,带着主人公来来去去,牵动着人们的命运和生活。
看过侯孝贤的电影就会知道,他镜头的特点一个是远,一个是慢。绿皮火车是非常有情怀的意象。它的速度很慢,车总是开往偏远的乡村,搭乘绿皮火车的大多是最淳朴的乡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绿皮火车里总会挤满了人,头顶几扇简陋的电扇“吱吱”地转着,车厢里偶尔传来一曲老歌。
阿远常会和阿云一起去看露天电影,幕布撑起,从家里自己搬了凳子,电影放映的内容是比他们所处更遥远古老的年代。看电影的时候是最热闹的,母亲会突然来指责阿远,又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胳膊受伤了?而此时邻居做错事的小孩子总会被母亲追着打。
电影每个镜头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一个空间常常有很多层次,非常立体,通透。在这样的空间里,影片中的主人公用很慢很柔的客家话闲聊着。在阿远最初工作的印刷厂内,镜头定格在那原始的印刷机上,耐心地看着它用极其缓慢的速度转动着,打印出一张张或许不太清晰的书页,其中蕴含的是浓厚的乡土情结。
侯孝贤自小跟着家人来到台湾的眷村,他的镜头里的人物更多的是善良淳朴的。甚至雇主和员工的关系,都那么充满人情味。影片中,阿远离开印刷厂去送货,又离开送货的地方跑去当兵,每次临走前,老板都会关切地说:“如果找不到更好地工作就再回来。”而当阿远要离开去当兵时,刚认识不久的朋友们与他聚在一起喝酒吃饭,以此践行。席中很安静,甚至浓烈的酒入肚之后都是平淡的。朋友们淡淡地为他清唱着:
今夜风微微,梦见月正圆
今夜又是风雨微微异乡城市
路灯青青照着水滴
引我的悲意
青春男儿不知自己
要往何处去
漂泊万里
港都夜雨寂寞时
手中烟卷轻轻飘散,橙黄灯光映衬下,这群艰辛生存的年轻人用平静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舍和祝福,几杯酒下肚,一首送别的歌唱完,就该启程了。面对离别,每个人都淡淡一笑,没有哭泣,没有强烈的感情表达,导演将聚散离合叙述得如此沉静而平淡,没有丝毫喧嚣。然后不失时机地切入站台和站台上的钟表镜头,站台是终点也是起点,钟表则寓意着远去的时间。而荧幕前的我们便跟随着镜头静静地等待时光流逝,默默感受着颤颤巍巍不断行走的时光。
侯孝贤的镜头是充满柔情的,他的叙事亦是柔软的。当阿远因陪伴阿云为家人买鞋,导致自行车被偷时,导演安排伤心无助的他跑到海边。波涛汹涌,潮起潮落,广阔无边的的大海可以包容一切。之后,便用台湾人最普遍的信仰“妈祖”神灵来唤醒阿远,阿公的那句“要靠人,也要靠神”,是导演对信仰的尊重。
而当人物悲伤和惆怅时,侯孝贤便将镜头远远地架在一边,逆光,剪影,黑暗中,伴随着升起的袅袅烟圈,说着日常生活的话语,这是侯孝贤眼中的生活,平平淡淡却又非常厚重有分量。
影片极少刻意抒情,在风景的段落会搭配几声吉他的弦乐,幽幽淡淡。似浅吟低唱般。阿远当兵时给阿云写信,他极其详细地叙述着,如何碰到一艘大陆的船,如何救了一家人,既表达出台湾人的情怀,又表现出军营生活的枯燥。当得知阿云嫁给了邮差,阿远沉默之后痛哭了一场。紧接着便是傍晚美丽的火烧云。镜头缓缓移动,熟悉的吉他声响起,紧接着便是台湾熟悉的青石板街,黑瓦白墙,绿水青山。似在歌唱着自然,赞颂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影片最后是受了伤回来之后的阿远回到了乡间的天地里,爷爷吃力地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劳作着。“这天是要下雨啊!”阿公说。紧接着,阿公似自言自语,也似在对失恋的阿远说,除了藤,番薯才能吸收养分,才能长大……今年台风来的早,收成不一定好,照顾番薯很辛苦……”阿远默默不答话,递给阿公一支烟,两个人沉默着,等着台风到来。
阿云嫁人后,阿公借阿远的弟弟写的信说道,这是缘分,不能勉强。而与阿远见面时,阿公向阿远讲述着番薯和土地,想起日本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在《收割电影》中写道:这时老爷爷说:“你看那边的山。”山那边黑云密布,眼看就要压过来了。老爷爷说:“要下雨喽。”在这里,老爷爷把自己用身体捕捉到的类似于风土的东西,谆谆地传授给年轻人。虽然是最后的镜头,却深深地打动人心。为什么会感动呢?因为在这里,老爷爷没有进行说教。不管是好是坏,只要你置身于此就会变得乐观啦,就会愈和失恋的伤痛啦,这些话一句也没提。这里所表现的,是你不得不置身于此的现实。这时,老爷爷竭尽全力所讲的,只是自己正在活着的一个证明。这种东西才是最了不起的。风土的本质,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破坏的。“
所以《恋恋风尘》,“恋”的不仅是年少时候的爱情,更多的是孕育自己成长的乡土。电影的剪辑师李屏宾在讲述电影时曾说,“时光流逝,人事已非,但还有那么一点光。”电影想呈现给我们的不是青春里遗憾的伤心的过往,而是逝去日子的美好,记忆里那厚重的乡土情怀,沉甸甸的人文,是“那一点点光”。
台湾的很多电影都会非常不吝惜地讲述台风,比如《岁月神偷》。台风也是台湾的一种乡土情结。上大学时,广告创意老师是地道的台北人,几年前,曾在他的qq空间里看到一首诗,叫做《台风的味道》,其实,那是思乡的味道。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台风的味道
你知道台风来临前,空气中有股特别的味道?
是一种说不出的独特味道……
对我而言,则常是一种想念的味道。
台风就和地震一样,是台湾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台风是让台湾又怕又不能没有的重要因素,台湾的河流短而湍急,
不容易储存水量,每年台风带来的豪雨,常成为下一年的重要水源。
当然啦,对于小朋友来说则是一种诡异的“期待”,因为台风假!我也不例外。
小时候,在台风来临前,常会看着天边艳丽的橘色云彩,想着这次的风雨有多刺激。
父母哥姐们则忙着钉窗户、
剪树枝、收拾花园里的花盆、储水买蜡烛……最重要的是妈妈会特许
买些平常不准吃的方便面,而我则莫名兴奋地跑进跑出。
说也奇怪台风特喜欢在半夜登陆!
所以,在台风来临时,随着风雨呼啸,
外面不停传来屋瓦被吹飞,花盆、招牌摔落,铁皮屋顶被掀起的声音,
而在60、70年代时小台风常造成停电,
那时候一家人会窝在一起点着蜡烛,听着收音机中的台风动态,
老爸和老哥则间或拿着手电筒巡视屋外是否淹水……
不知怎地,对我来说,台风夜总有股说不出的温暖。
每每台风过后,
家里的芭乐树倒了,篱笆倒了,屋顶的瓦少了,
我们一起扶起树,打扫着满院子的落叶残枝、瓦片,和不知从那飞来的东西,
万一淹水还得洗地……
至于篱笆,每年常不只被吹倒一次,这是老爸每年夏天专属的工作,
他拿着铁锨,静静地挖着洞,静静地把竹篱笆再次修起,
静静而又得意地看着他的作品,然后等待下一次台风的考验。
至于我,则一定会兴奋地在附近四处“巡视”
然后跑回家报告有几棵路树倒了,几面墙垮了,那里淹水了……
台风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的夏天。
长大后,告别了小巷瓦房,改建成钢筋水泥的大厦,
台北高楼越来越密集,相对地市区内的风没那么大了、感觉也没那么深了。
今年回台,又遇到台风来袭,在台风来临前,我和她走在街上,
抬头时,又看见天边出现了和小时候一样艳丽的橘色云彩,
一阵风吹过,又闻到和小时候一样的味道,一种回忆的味道,
而在风雨过后,我依然带着她,走在河堤边,走在街上,
继续小时候的“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