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酥油

(2014-05-26 11:36:19)
分类: 生活

再次翻开这本书,我已毕业两年了。犹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橱窗的新书推荐里。大学四年,独自吃完饭的中午,早早来到教室的清晨,总习惯将教学楼a座的橱窗从头看到尾。有时候看到高峰论坛,有时候是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时是新上映的电影。记得舒淇的那部《不再让你孤单》。

简单看了简介之后,便义无反顾买了这本书。第一次读的时候,开头那些偏抒情偏散文的第一人称文笔,让我不太习惯。磕磕绊绊看完之后,才知,那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在安妮宝贝笔下的那篇白莲花里。

作者是个进藏志愿者,幸好,文章最后,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故事是虚构的,才不至于太难过。

那年,在党员之家的小教室,第一次怀着欣喜翻开这本书。很厚,很久之后才看完。

时隔两年半,再次翻开,感受完全不同了。读得很认真,开始专注于那些对草原的景物描写,人的外貌、行为、动作及人性的深入描写。字里行间真实地好像就在眼前,跟着作者生活的跌宕起伏,我的心也忽上忽下。忽然想起,看这本书之前,刚刚结束,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些什么》。那些短故事,那种卡佛式的描写,让我常走神,一个故事看下来,常有不知所以然的恍惚感,甚至不晓得故事表达了什么。昨晚。翻到最后,译者小二说,卡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拙于表达的,读完卡佛,我也变得笨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些如同电影镜头的片段,让我想起,不进电影有蒙太奇,有镜头语言,原来小说也是。

而读《酥油》不会。句子和故事、情节之间联系紧凑,不会走神。

藏区生活的艰难,让我开始发憷。

志红从泰国回来之后,自己最无所适从的现在,多么想像志红一样,跑到另外一个地方作回志愿者。在网上搜索好久,要求不是应届生就是研究生,越发觉得自己的人生像一场笑话。

当看着李程姐同志红一样去了新西兰之后,一种苍凉感总会袭来。网上有到中国偏远山区做支教教师的,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我却开始害怕了,我到底敢吗?

《最好的时光》,苏曼选择了去安徽的山区支教,这样是最好的方式吧?

脑子里空空的。就写到这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