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双汇宣布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规模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及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近日,有媒体报道,双汇国际虽试图以31%的溢价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投资方担心对史密斯菲尔德市值估价过低,另外还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及该公司垂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说实话,71亿美元对于任何一家中国企业都是一笔巨额资金。尽管由中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为其融资,但是依然难以改变公众对这笔收购“性价比”可能不高的怀 疑。而且,双汇国际承诺,收购完成后将保持史密斯菲尔德的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同时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生产商、供 应商、农场继续合作。可见,双汇国际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大量进口放心猪肉,以弥补眼下国内猪肉食品安全的不足。
如果真是为了进口放心猪肉,双汇显然没有必要跑去美国买现成的肉企,它为何不到澳大利亚或者阿根廷,甚至是巴西这样的产粮大国,去建个新的养猪基地?如果有71亿美元,又不是高科技的原生态养猪,在国内召集“靠谱”的农户,也一样能养出放心猪肉。
最 近两年,联想用10亿元收购了巴西当地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CCE公司,海尔36亿元要约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三一重工收购了混凝土巨 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这些经典收购的背后,至少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市场逻辑,要么是为了谋求市场占有率,要么是为了技术诉求,或者提升管理水平。这些 并购最终会收获什么,目前虽然难有定论,但至少不像双汇这次收购,“性价比”不高是如此的一目了然。
以此观之,巨资收购并且承担美肉企巨 额债务,在经济学上看,绝对是次优选择。退一步说,“蛇吞象”式收购之后,双汇能否消化好,也还是个大问题。能够与此形成对照的最新收购案,当是万达王健 林去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也是巨资,但花这么多钱谋求的仅是美国院线,“性价比”亦饱受质疑。一年后来看,这一并购仍然难言有多成 功。
市场化浪潮20年,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按逻辑办事,不像早期那般凡事“拍脑袋”决策,但是在海外整合过程中,经验和技巧十分缺乏,要 么是不善管理,要么是文化隔阂,难以和被并购企业形成合力,更别奢谈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甚至恰恰相反,部分中国企业习惯在各种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如鱼得 水”,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却不能够适应,最终只能被拍到岸边,活活“渴死”。
不过,并购还是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捷 径”——在国内整体实业环境艰难、政商博弈极其复杂的当口,选择这条路算是明智。但企业家必须明了,在整合、消化尚且难以做好的情况下,海外并购只是为中 国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学习、试错的机会,顺道赚点“小钱”。像双汇这样“大手笔”,“性价比”显然不高,或许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说实话,71亿美元对于任何一家中国企业都是一笔巨额资金。尽管由中国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为其融资,但是依然难以改变公众对这笔收购“性价比”可能不高的怀 疑。而且,双汇国际承诺,收购完成后将保持史密斯菲尔德的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同时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生产商、供 应商、农场继续合作。可见,双汇国际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大量进口放心猪肉,以弥补眼下国内猪肉食品安全的不足。
如果真是为了进口放心猪肉,双汇显然没有必要跑去美国买现成的肉企,它为何不到澳大利亚或者阿根廷,甚至是巴西这样的产粮大国,去建个新的养猪基地?如果有71亿美元,又不是高科技的原生态养猪,在国内召集“靠谱”的农户,也一样能养出放心猪肉。
最 近两年,联想用10亿元收购了巴西当地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CCE公司,海尔36亿元要约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斐雪派克,三一重工收购了混凝土巨 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这些经典收购的背后,至少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市场逻辑,要么是为了谋求市场占有率,要么是为了技术诉求,或者提升管理水平。这些 并购最终会收获什么,目前虽然难有定论,但至少不像双汇这次收购,“性价比”不高是如此的一目了然。
以此观之,巨资收购并且承担美肉企巨 额债务,在经济学上看,绝对是次优选择。退一步说,“蛇吞象”式收购之后,双汇能否消化好,也还是个大问题。能够与此形成对照的最新收购案,当是万达王健 林去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也是巨资,但花这么多钱谋求的仅是美国院线,“性价比”亦饱受质疑。一年后来看,这一并购仍然难言有多成 功。
市场化浪潮20年,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按逻辑办事,不像早期那般凡事“拍脑袋”决策,但是在海外整合过程中,经验和技巧十分缺乏,要 么是不善管理,要么是文化隔阂,难以和被并购企业形成合力,更别奢谈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甚至恰恰相反,部分中国企业习惯在各种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如鱼得 水”,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却不能够适应,最终只能被拍到岸边,活活“渴死”。
不过,并购还是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捷 径”——在国内整体实业环境艰难、政商博弈极其复杂的当口,选择这条路算是明智。但企业家必须明了,在整合、消化尚且难以做好的情况下,海外并购只是为中 国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学习、试错的机会,顺道赚点“小钱”。像双汇这样“大手笔”,“性价比”显然不高,或许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前一篇:中欧贸易战或将不了了之
后一篇:货币政策不可向“钱荒”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