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写在人民币中间价破7之前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伴着古乐府的佳句,我们不得不慨叹时光荏苒,年华易逝。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4.3%,创下人民币季度最大升幅,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趋势很是明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价也已经悄然地突破7.0,正式进入了“6.0时代”。
遥想3年前的夏天,在一片欢呼声中人民币汇改启动,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正式宣告运行,当时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必然减少贸易顺差寄予了相当高的期望,但这两年的贸易数据给这条教科书的“金科玉律”予以了无情的打击。在“破八”的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远高于2005年的1019亿美元。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2007年,顺差更是一下子实现了翻番的增长,达到2622亿美元。如此凶悍的顺差增长速度着实让人汗颜,升值减少顺差注定了将成为一厢情愿的想法。
与三年前类似,目前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又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在升值减少顺差的愿望无法实现之后,特别是8.7%的CPI数据弗一公布,升值遏制通胀的呼声陡然间异常强烈。一季度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现实也印证了管理层试图通过汇率遏制通胀的政策意图。在次贷风暴底部依然未现,全球货币环境再次宽松的大背景之下,人民币的“6.0时代”通胀能否应声而落,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升值遏制通胀”切不可重蹈“升值减少顺差”的覆辙。
的确,始于去年上半年的本轮通胀,除了国内长期积累的农业问题集中爆发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海外市场。以石油、金属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推高了国内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由此拉升了PPI和CPI。按照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故而通过人民币对外汇率的加速升值,能够让实际进口的成本相应地下降,从而遏制通胀。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人民币在对美元快速升值的同时,却呈现了“名升实贬”的特征。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已贬值5%,对日元贬值7%,尽管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以美元结算的占据大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更是影响贸易形势的关键汇率。但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贬值却是事实,目前欧盟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对美国贸易额占比仅在20%左右,人民币对美元以外的其他货币“实贬”可能让升值遏制通胀的功效大打折扣。
而且,目前海外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速度并不是人民币升值所能企及的。在美联储持续放松货币环境的背景之下,全球的流动性将在原先本已泛滥的基础上更为过剩。国际资金在商品市场的恣意炒作,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涨跌速度和周期,远远不是货币的升贬所能同步的。比如,LME的铜价从8000美元涨至9000美元可以在数个交易日即可完成,但人民币汇率却难以在短短数天内达到如此的升幅。因此,寄希望于升值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并不现实,让众多的进口企业练就好在国际市场“厮杀”的本领更为关键,通过多空机制锁定成本,而不是眼盯着汇率。
更为重要的是,本轮全球通胀成形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来包括中国、亚洲和美国等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对农业的投入和重视程度长期不足,加上货币环境的宽松,使得全球的农产品供求发生了质变,以农产品价格为先导的物价持续攀升也就成为必然。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粮价的上涨速度让人瞠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米期货价格已经到达了创纪录的0.463美元/公斤,自2001年以来涨了5倍。具体地从中国来看,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将农业的生产水平恢复到从前,企图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挫将是一种奢望。目前,农村的生产者尽是老弱病残者,必须将“三农”问题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最终解决农产品价格问题,化解通胀。
是的,虽然人民币已经进入了“6.0时代,”但如果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物价上涨,不能从技术上锁定工业的成本,而寄希望于人民币的升值遏制通胀,最终只会让中国承受更高的通胀压力。
见于第一财经日报专栏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4/9/15/27/119d0da88d5.jpg通胀难以应声而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