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联储减息让市场更为恐慌?

(2007-09-19 12:37:00)
标签:

杂谈

   马上访谈第118期

  
编制按:北京时间9月19日2点15分,美联储宣布降息50基点,至4.7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同时贴现率降低0.5%,至5.25%,并且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再注资97.5亿美元临时储备。“三管齐下”以阻止美国经济因次级债危机扩大而遭受进一步的损失。此次减息虽然在市场预料之中,但减息幅度达到50个基点以及同时降低了贴现率并再注资却出乎大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期,美联储如此的挽救力度意欲何在?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政策效果吗?又将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和讯网约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

  相关新闻>>>
美联储4年来首降息 基准利率降0.5%


  嘉宾:

http://image.hexun.com/articleimage/35/43/354336.jpg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http://image.hexun.com/articleimage/35/43/354369.jpg  

谭雅玲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美联储减息是屈从于华尔街压力,严重影响公信力和独立性


  和讯网:四年后美联储首次降息的原因是什么?一般地,美联储的基准利率的增减都是25基点,但为何这次会选择一次性降低50个基点?

  谭雅玲:减息的原因主要是担心次级债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对美国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美联储的会后声明报告,也谈到这一点,为了稳定经济。而且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指标比较温和。

  再者,从伯南克本身来看,2006年初接任美联储的主席之后,格林斯潘创造一个加息的周期,所以他得延续格林斯潘的政策。当时美国经济是在逐渐稳定的好转当中,伯南克必须把握住这个,利用格林斯潘的精明,把握这种成熟性和敏捷性带来的机遇,但是我觉得目前次级债这个问题是所料不及的。伯南克是一个理论派,在实践方面,虽然他之前在美联储待了三年,但他的学者风范或者个人性格都决定了他只关注美国内部的问题,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美国的引领性,他对美国经济历史周期把握的成熟性跟格林斯潘相比差距很大,他选择减息很正常。

  和讯网:那怎么评价伯南克的这次减息举措?

  许小年:美联储本来不应该减息的,美联储是在屈从华尔街的压力。美联储今后的政策将遭遇Accountability的威胁。Accountability中文叫什么?就是对其政策的公信力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后人家不信独立的美联储了。因为美联储是在压力集团的强压下调整货币政策,对其公信力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特别是对于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来说,不能够顶住华尔街的压力,以后货币政策怎么办?


  谭雅玲:我原来对美国经济比较乐观,但是伯南克这个举措出来以后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更多的是负面的。因为经济全球化,或者新经济最重要的是信心和心理,美元利率从1%走到5.25%,美国获得更多的是收益。上一周实际上是美国的双赤字非常好的点,就是说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都在改变,美元利率和美元汇率的搭配,比方说美元汇率强势和弱势之间的这种组合,给美国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大的。现在把利率下调之后,引起的将是市场更大的恐慌,因为美联储已经承认美国经济出问题了,会给投资者、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心理紧张。而且市场先前就因为次级债而产生了心理的恐慌,减息只会使得大家更为恐慌。

  美联储着眼于短期利益很糟糕


  和讯网:但是美联储说是为了阻止美国经济因次级债危机扩大而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许小年:美联储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权衡,一方面次级债风波如果进一步扩大的话,有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美联储要问一下为什么会有次级债的问题。次级债问题的出现不就是因为过去货币供应过于宽松,利率太低,逼得银行进入到一些高风险领域。所以要想避免类似次级债事情的再次发生,消除经济中的过剩流动性才是长久之计。这是个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权衡问题。

  和讯网:美联储着眼的是短期利益?

  许小年:是的,但美联储不应该着眼短期利益,政客是着眼短期利益,美联储着眼于短期利益其Accountability大受影响,独立性令人怀疑,这一次做的非常糟糕。

  和讯网:减息的同时又再次降低贴现率和注资,是否意味着次级债风波的危害已经远远超出了美联储前期的预计?

  谭雅玲:次级债问题与美联储对整个问题掌控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从次级债问题本身来看,是由房地产的问题引发到了金融衍生产品,从金融衍生产品延伸到金融体系,但是这是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的爆发。所有的证券化都有不同的周期,不同的时间段,所以未必一下子引起市场这么大的紧张,而市场的紧张更大的不是在股市暴跌,而是欧洲央行美联储的注资,因为注资引起了市场的混乱,就是说在这之前我们讨论的是流动性过剩,而注资显示流动性不足,这样一来投机分子,对冲基金都不敢动了,整个市场僵在这儿看整个事态的发展。如果在这个时候其他市场近期已经有好转了,美联储的降息是非常稳健的。而美联储前期降贴现率,没降联邦基金率,我觉得是非常巧妙的组合。但是现在把联邦基金率、贴现率都降了,而且降的幅度这么大,那么就说明这次级债比大家预想还要坏,但是到底多坏,谁都不知道。

  和讯网:也就是说美联储减息并不能遏制次级债风波的进一步扩大?

  谭雅玲:对,我个人是这样的感觉。但是如果从美国经济面来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还是基本稳定的,制造业也没有太大波动,当然价格数据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点上,总是有上有下的。还有就是前周五的就业指标的恐慌,但从上周的申领失业金的人数来看是在好转,而且其基本失业率没有变。所以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美国经济都没有恶化,除非就是一个房地产数据。但房地产占美国经济的量是非常小的。

  和讯网:你预计美联储后续还会有哪些行动?在年内的几次FED会议上,会继续减息吗?

  谭雅玲:从我的角度看,因为这一次美联储就不应该减息。后面的话美联储可以换一种策略,未来或许是加息,再加50个点回复原来水平,应该会根据现实经济的表现,加加减减并不一定是单向的,年内整个局面会比较乱。

  美联储降息对中国股市没什么影响


  和讯网:美联储降息后,美股大涨,这对其他国家的股市以及中国股市会有何影响?

  许小年:这个应该跟中国没什么太大关系。

  谭雅玲:好坏各半,再一个对美国股市暴涨之后会有暴跌,美国股市下跌的幅度会更大,对整体美国经济不太有利。

  中国央行将不得不扩大汇率波动区间


  和讯网:目前中国正承受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此次美联储减息后中美利差进一步缩窄,这将给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怎样的影响?

  谭雅玲:操作更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

  许小年:美联储减息以后中美息差缩小,当然会鼓励热钱进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政策必须要进一步放宽波动幅度,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中国央行应该继续加息,但是再继续加息的同时,和美联储息差更缩小,汇率波动幅度必然得扩大。

  和讯网: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许小年: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能怎么办?要想稳定住人民币汇率还想遏制国内通胀,两个得选一个?要这个要不了那个,这个世界上没有“马儿跑的快,马儿不吃草”的事情,没有的。任何政策都是有成本的,到底是想要人民币还是想控制国内通胀,必须权衡利弊。


  和讯网:那中国央行应该选择哪个?

  许小年:当然应该是把通货膨胀控制在萌芽阶段,毫无疑问国内经济毕竟还是大头,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继续的加息。但是继续加息的话人民币汇率就顾不了,所以就得放开。

  和讯网:你认为中国央行还会像上次那样隔20多天就加息吗?

  谭雅玲:不会隔20多天了,我觉得这一次央行可能会观察的时间久一点,但还是会加息。

  美联储降息让全球的流动性“雪上加霜”


  和讯网:那这次减息将对全球流动性有什么影响?

  许小年:减息以后全球的流动性更恶化了,麻烦更大。为了暂时缓解一些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困难减息,减息以后流动性过剩问题怎么办?

  谭雅玲:美联储自04年中期开始的17次加息未能有效缓解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这次美联储的减息将使得货币环境趋向更为宽松,全球的流动性更为泛滥。

  和讯网:有观点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是以“三金异动”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紊乱,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新兴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配合的很不默契,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谭雅玲:各国央行从来就没有考虑到全盘,包括G3和G8会议都没有做到,肯定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但是我认为欧洲的状态实际上本身就不应该加息,因为欧洲的经济并没有美国那么好,他们刚开始是随从美国,现在还是随从美国,而美国正是想通过利率来影响欧洲的节奏和步伐,欧洲的分裂性更强。但是从美国的角度,长远的战略性应该是突破,包括这一次降息,虽然从理论或者美国经济的角度来看减息是不利的,但是如果从战略角度看,应对的外部目标却是越来越明确,我所指的就是人民币,最终创造出08年以后比较大的波动。


  和讯网:世界经济的有序调整会不会出现?

  谭雅玲:我觉得健康有序的调整不会出现,整个市场会更大混乱,投机的因素会越来越明显。黄金、石油越来越上涨的状况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最终将恶化的是经济环境,因为现在整个经济增长的态势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像这一轮问题应该是发达国家开启,发达国家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这是一个问号。再一个更重要的问号是,发达国家把问题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实力最大的还是发达国家,未来受害最大的也是发展中国家。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和讯网(010-8565087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