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雨绸缪,应对次级债风波的长期“后遗症”

(2007-08-16 07:02:00)
标签:

杂谈

              未雨绸缪,应对次级债风波的“后遗症”

    现在全球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依然大幅度存在,本来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是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但次级债风波的出现,使得以美国为核心的经济体开始转移斗争的"目标",流动性泛滥问题还没解决,美国经济由于次级债风波而可能招来衰退,货币环境又不得不重新宽松起来,这样一来,流动性泡沫不但不会破,反而因为货币环境的再次宽松,而更为泛滥,全球的资产泡沫将继续膨胀。

    美国次级债风波已经沸沸扬扬地"折腾"了将近4个月,随之而蔓延的冲击波,现在看来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全球股市的暴跌就和次级债风波升级至整个信贷市场直接相关。而让人更为忧心的是中国也已经牵涉其中,据说购买了1000多亿美元按揭债券,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按业务,次级债风波已经殃及中国企业。这则过往鲜为人知的消息昭示着,中国的外汇储备极有可能踏上了美国次级债券的 "贼船"。

  年初,在次级债危机爆发之际,由于次级债市场占美国房地产市场融资的比例并不大,当时并没能引起学者和市场的警惕。现如今,随着次级债风波的持续升级,以及中国牵涉其中,我们就不得不高度的重视次级债市场极有可能引发更大范围内的经济风波,甚至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自从2001年的911事件和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世界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上升周期。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支撑美国经济欣欣向荣的一个核心元素是楼市的繁荣。如果没有楼市的繁荣,面临衰退的美国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恢复过来,乃至于2004年中期必须开始紧缩货币环境。由于2004年中期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基准利率,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致使购房者不能支付按揭贷款,次级贷款者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违约率自然上升。这是造成次级债风波的直接原因。

  时至今日,次级债风波除了导致美国、欧洲股市相继震荡,中国外汇储备卷入其中的重大影响外,其后续的"冲击波"可能还将扩大,其长期的"后遗症"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有未雨绸缪的准备。

  首先,从中期来看,次级债风波可能招致美联储减息,并祸延至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资产市场。尽管从目前来看,次级债风波对中国经济和股市还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仅仅局限在几家银行。但是如果这次风波对美国经济的威胁进一步扩大,美国政府必然会采取自私的"自保"策略,美联储也势必将重新挥舞起利率的大棒,以化解此次危机。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陡然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因为美联储的减息而再次被左右,企图通过加息遏制通胀将遇到更多的外在掣肘,如此一来,央行的处境将比两年汇改期间更为艰难。

  而且,美国的次级债券危机说明按揭贷款并不是优质资产,曾经的"优质神话"已经被打破。在国内利率上升趋势明显和次级债危机的双重因素挤压下,会使得国内银行不得不认真地"掂量"按揭贷款,日前一些银行暂停二手房按揭、停办抵押贷款已经证明,银行收紧房贷将成趋势。银行一旦收紧房贷,势必将影响依然火爆的楼市,由此而至的一系列问题可能发生,最终将波及整个资产市场。

  再者,次级债危机可能暂时终结商品市场的牛市。这次风波一旦持续扩大,比如让美国整个的信贷市场发生危机,那么前几年靠楼市繁荣支撑起来的美国经济,有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那么,世界经济也必将受到牵连,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成为现实,商品市场因此而大幅度下挫。当然,一旦世界经济衰退发生,各国都会想“旆ǜ此站茫诟此盏墓讨校唐肥谐∮纸郝幕指"牛气"。笔者丝毫不怀疑商品市场的长牛,但次级债风波极有可能让商品长牛暂时"歇歇脚"。

  最后,次级债风波不会终结流动性过剩,反而会让其更为泛滥。现在全球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依然大幅度存在,本来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是有效化解流动性过剩。但次级债风波的出现,使得以美国为核心的经济体开始转移斗争的"目标",流动性泛滥问题还没解决,美国经济由于次级债风波而可能招来衰退,货币环境又不得不重新宽松起来,这样一来,流动性泡沫不但不会破,反而因为货币环境的再次宽松,而更为泛滥,全球的资产泡沫将继续膨胀。

  货币的流动性依然泛滥,继续在推高着资产泡沫。然而,次级债危机的出现,使得大家的目光聚焦于其将带来的经济衰退,并开始探讨继续利用宽松的货币环境来化解危机。这样的逻辑是可怕的,只会让全球的泡沫越吹越大,对于世界实体经济的健康无益,对做实泡沫无助,下一次经济衰退来临,我们有更好的"灵丹妙药"吗?

     见于上海证券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