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http://s12/middle/5f89b57cha0265956de7b&690
前天回家的火车上,身边的好几个人都在谈论关于上坟的事,商量时间,路线。坐在我旁边的显然是个商人,一个接一个电话显然各种公务缠身,但还是抽出来了一天的时间一定要回家和亲人们一起去上坟,不禁让人想到,在那列火车上,应该有很多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踏上回家的列车的吧。
还是要感谢清明多了几天假期,能让忙碌的人们停下来,借助节日的名义通过传统的方式寄托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抚平心中的慰藉。
而这次回家除了是每个月的照常,还有一部分原因也和清明有关。
每年过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都会和妈妈买好成捆的黄纸、金元宝、“亿元”冥币,在夜里到一个十字路口找一个没有烧过纸的地方为姥姥姥爷“送些钱”。这是妈妈的话。从小就跟着妈妈逢年过节就去烧纸,一直到现在,尽管国家并不建议这种方式,提倡低碳环保,但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了这样的怀念,如果不去“送些钱”,就心里不踏实。而每一次,我也都会跟着,从没说过一个“不”字。
一边烧纸,妈妈还会一边和天堂里的姥姥姥爷说话,说说我的好事,说让他们在那面别怕花钱。
妈妈是一个前卫开放有时比年轻人还要年轻的人,但在这件事上,妈妈从来都是传统的观念,姥姥姥爷活着的时候不舍得花钱,去那面了就得多给邮点钱,保佑我们都好好的。妈妈从前一边说还会一边流泪,现在不会了,但说的更多了,仿佛火光中真的有姥姥姥爷的面孔一般。
我只在黑白照片中见过姥姥,姥爷在妈妈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甚至连照片都没有留下。每次烧纸妈都不让我动手,就让我站在旁边,但长大了我也会和妈妈一起加纸,但不会说话,只在心里说。说姥姥姥爷保佑妈妈身体健康,然后看着妈妈的样子,总是想在那一刻上前去抱抱她。
我从来都不排斥烧纸种行为,甚至有时觉得一些传统的、老的、现在被摒弃的方式,如果真的能给老人们带去一些慰藉,就随老人们的想法去。可能我这种想法不应被提倡,不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想法,但我还是自私了一把,因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得依着我们家的老,她骨子里的,她习惯了的,能让她心里舒坦的,我都陪着,依着,顺着。
而每一次,看着夜晚街道上一堆堆的火苗,和火苗旁的老的、小的,都会让人想起《唐山大地震》中的一个画面:清明节时每一个路口都有人在烧纸,燃着的火光排成一排,两排,数排,再一个远景,整座城都被火光照亮。那火光,寄托的正是生者对逝者的责任,也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悼念。
烧纸祭祀,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将会被彻底禁止,但对于一代人来说,这种最传统的怀念的方式将不会因禁止而禁止,当然与此同时,他们更懂得,最好的怀念是生者好好活着,是活着的人珍惜亲人、爱人、友人,不忘逝去的人,然后,振奋生活。
又是一年清明时,愿逝者安息,岁月静好,人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