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拍摄于1975年的老片子,而且冷门,我甚至没想到过居然还能看到它。
电影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叫“胜利”,第二部叫“死亡”,简直能概括成“光荣牺牲”。原片本是法语,可惜找不到,只能看俄语配音版。法语几乎被完全覆盖,俄语又基本听不懂,和看图说话的效果差不多,可我依旧觉得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非要说点什么才好。
也正因为这种冲击,下面要写的绝不会是一篇地道的影评。且让我放开手,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一)主角光环
这是一部以圣鞠斯特为主角的电影。刚知道这一点时,我是颇有点目瞪口呆的。
他不配当主角吗?
当然不是。法国大革命中,说他功勋卓著绝不为过。文武双全,年轻有为,原本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但为了信仰,也为了友谊,他让自己尚不满27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单凭这般忠勇,他的故事也值得。可惜他是以失败者的身份死于党争,人头尚未落地,脏水就劈头盖脸地泼过来了。
日后,他的名字往往排在一大串名字中间,统称为“罗伯斯庇尔的帮凶”。即使单说起他,诋毁也占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影视剧中,比如电影《法国大革命》,圣鞠斯特外表美则美矣,然而是个阴险的政客;再比如《丹东》,索性连大天使的容颜也一并黑到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个猥琐而又凶残的小人。这位生命如流星一般的青年革命家,很少得到公正的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能看到一部让他作主角的电影,我实在是有几分感动的。况且,电影里的罗伯斯庇尔虽然一会拍拍他的肩膀,一会把他拉过来抱抱,但他们终究吵了一架,乃至于圣鞠斯特含着怒气拂袖而去。由于语言障碍,我并不知道争吵的具体原因。可指出分歧的存在,就意味着不把圣鞠斯特当成罗伯斯庇尔的盲从者或者工具。他可敬,因为他是圣鞠斯特。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是难得的。
圣鞠斯特在最后一份演讲稿中写道:“比起懦弱地活着,我更钦慕死士的尊名!”
死士的尊名,终究有人给他了。
(二)颜值问题
若是别的人物,演员的长相未必是太重要的因素,但圣鞠斯特则不然。他的俊美是他极其惹人注目的因素之一,便是政敌们也都承认这一点。
这部电影中的圣鞠斯特就美到了惊人的高度。乍一看来,那精致的五官、苗头的身段,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而当他一身戎装出现在战场上时,全然又是一位英气勃勃的大将军。能把这样的气质表现出来,着实是不容易的。
个人认为全片中圣鞠斯特的颜值巅峰出现在热月九日和十日两天,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说到此处,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三)热月九日
热月九日演得非常忠于史实。如果我没搞错,圣鞠斯特的演讲是按照原文念的,而后被冲上台来的塔利安打断,推开。接下来,台下一片人潮汹涌,罗伯斯庇尔也乱了阵脚。历史上的圣鞠斯特面对此情此景,一言不发地站了三至五个钟头,而后若无其事地走下讲台,接受被捕的命运。电影里当然不能拍那么久,故而镜头转了一周,扫过一张张变了形的脸、一张张大声嘶吼的嘴。被围在当中的圣鞠斯特丝毫不改往日的庄严,俊美的脸庞上写满了傲岸,沉静地面对着这群恶狼一般想要吃了他的人。我相信,任意哪一部想要抹黑他的作品,必然都不会拍出这种情景。因为面对这样的气概,很少有人还会对他超人的勇气无动于衷。
当晚,罗伯斯庇尔和支持者们短暂获救,聚在市政厅里,计划发动起义。号召起义的文书不难看到,上面有若干个人的签名,罗伯斯庇尔则只签了开头的两个字母。至于圣鞠斯特,白纸黑字,没有他的名字。
我始终不知道,那上面为什么没有他的签名。而这部电影里,前来和罗伯斯庇尔、库东会和的圣鞠斯特神情复杂地注视着自己的导师,而后转身离去。直至听到一声枪响(大概就是罗伯斯庇尔试图自杀的那一枪),他才一个箭步冲了出去。他到底去了哪里,片中没有明说。但再看到他时,他出现在了垂死的罗伯斯庇尔身边,四周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正如历史上那样,他衣衫整齐,明显未曾反抗或者逃跑,故而八成就是冲着罗伯斯庇尔跑来的。
再次被捕之后,又是一群面色狰狞的人,对着重伤的罗伯斯庇尔高声呼喊:“打倒暴君!”“杀人凶手!”一旁的圣鞠斯特依旧波澜不惊,像若干史书上记录的那样,他抬起头来,望着墙上的《人权宣言》,说了一句“可这还是我干的呢”,而后便一言不发,直到生命终点。
(四)热月十日
多少看过几部同法国大革命相关的影片,自以为对断头台之类的镜头已经有了相当的免疫能力。电影《丹东》的结尾部分最血腥,《法国大革命》也多次拍到行刑的恐怖情景。至于这部电影,从头至尾的镜头都相对干净,没有拍过人头落地的过程,但偏偏是这一部,给我带来的心理阴影空前严重。
影片最后几分钟,罗伯斯庇尔和他的朋友们被送上了断头台。头一个受刑的是库东,他本来就有残疾,先前又被人从楼梯上扔了下去,摔得满脸鲜血;第二个是小罗伯斯庇尔,也是一脸血,头发凌乱,跳楼时摔断了的一条腿上绑着木板,被两个人架着,踉踉跄跄单腿跳到了断头台上,全程痛苦地闭着双眼;第三位不知是谁,也是和小罗伯斯庇尔相似的情况;第四位是罗伯斯庇尔,头上的绷带被刽子手扯掉,他痛苦得面容扭曲。
看到这里,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可能要说了:不对,罗伯斯庇尔应该是最后一个。
而这样的调整不难理解。圣鞠斯特身为主角,最后一个交待结局自然更顺理成章。可罗伯斯庇尔之死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不能略过不提。那么,改变次序便是最简单的方式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当着圣鞠斯特的面杀死罗伯斯庇尔,这未免太残酷了。
圣鞠斯特第五个走上了断头台。不同于前面几位的遍体鳞伤、满身血污,他丝毫没有受到伤害。全不用别人动手,他自己步上了台阶,冷峻的面孔显得比先前还要俊朗几分。真是奇怪,我早知道他的结局,但他被绑到木板上的那一刻,我紧张得几乎哆嗦了起来。
幸好导演格外顾惜他生前爱美的心思。一只带血的手伸了过来,打算掀倒那块可怕的木板。若是再演下去,他也只会像前面几个人那样,钢刀下落,一声钝响,两腿一蹬,没了动静。这可一点都不美好,故而这时候,镜头停住了。
画外音响起:“我蔑视组成了我、向你们说话的尘埃。尽可以残害、杀死这尘埃!但我不会让人夺去时代与上苍赋予我的独立的生命。”这是圣鞠斯特本人在一部书的序言中写下的话。
画面中,面色苍白的青年依旧美如天使。
而后,我们终究还是听到了那可怕的一声响,但镜头切到了片名,不会看到令人心碎的一幕了。
在这之后,演职员表滚动了几分钟,此间一直能够听到断头台上继续行刑的声音。
(五)小角色们
这部电影在若干细节上相当还原历史,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小角色。下面细说三个。
第一位是蒂利埃。这个名字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我认为他值得青史留名。他是圣鞠斯特的朋友,电影一开头,他们两人便聚在一处谈话。延展到电影之外,他还将一路追随圣鞠斯特参与革命,直至为友谊而死。论才干,他不及圣鞠斯特;论肝胆,两人彼此都值得对方的友情。
第二位是维克托瓦尔。她是圣鞠斯特的小妹,出场时间仅比蒂利埃晚一点点。小妹镜头极少,但显得兄妹情深。能够查到的是,她于1832年6月7日因霍乱去世,享年62岁。除她而外,圣鞠斯特还有一位妹妹,活了88岁。这是一个人人长寿的家庭,圣鞠斯特本人生前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倘能得尽天年,大概也还能活上很久。但面对坟墓畏祸不前的,必然不是他圣鞠斯特。
第三位是小罗伯斯庇尔——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弟弟。这个被称作“糖糖”的年轻人,热月九日难免会被兄长波及,但未必真有性命之虞。可他公然表示要同兄长共命运,这才惨遭杀身之祸。罗伯斯庇尔有一双弟妹,兄妹三人一贯手足情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幸福的。
蒂利埃和维克托瓦尔短暂出场之后便不知所终,小罗伯斯庇尔则是在前面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冒了出来,不熟悉史实的观众甚至会惊讶:罗伯斯庇尔几时有了一位弟弟?故而单从电影角度来讲,他们几位完全可以不出场。可让对历史多少有所了解的人看来,如此的还原度,简直要命了。
最后再说上几句。由于是俄语配音,我每时每刻都想把“公民”这个词换成“达瓦里希”。
达瓦里希圣鞠斯特,好像也没什么不对,全世界的革命者,原本就该都是一家。只可惜我听不懂俄语,也就没法真正看懂这部电影。
这样年代久远的片子,我并不指望能找到原片。
且让我好好学俄语,争取早日打破语言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