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翻译——圣鞠斯特之死
(2017-07-29 18:56:22)
手头有两部法文的圣鞠斯特传记,作者分别是Ernest
Hamel和Emmanuel
Aegerter。两人共同的身份是作家、历史学家,而前者还是律师,是政治人物,后者则是诗人。这也许就导致了两人在撰写传记时的不同风格。
相比之下,前者比较忠于正史,而且文风克制。后世的学者们研究法国大革命,时常引用Hamel的文字。Aegerter的版本则似乎更趋近于历史小说,算得上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以细节方面看看就好,不必过于认真,何况还带着相当明显的粉丝滤镜。
不过,写到热月十日的悲剧,两位作者却不约而同地开启了迷弟模式。下面给出相关段落的中文翻译,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感受一下。
(一)Hamel版
圣鞠斯特站立着,没戴帽子,他用泰然的目光注视着这下劣的场面,口中没有吐露出一句抱怨、一句非难。他从未有一刻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在这一点上,他短暂的生命为世人提供了如此完美的典范。他和他的朋友们成了愚蠢的诅咒针对的对象,他仅有的回应却只是蔑视与不屑。
到了行刑地,失败者们迈着坚实的步伐,登上了断头台的阶梯。所有人都是庄严地死去的,不曾夸口,亦没有懦弱。人要知道自己为之牺牲的事业是神圣的,方能够这样死去。啊!当圣鞠斯特听凭刽子手砍下他的头颅——那颗闪耀着如此众多的才华、青春与俊美的头颅,人群中定有不止一人拭去了悄然流下的泪水。必须要把哀痛掩藏起来,因为眼泪就是犯罪,可能招致死刑判决。圣鞠斯特还差一个月才满二十七岁。
(二)Aegerter版
临近下午五时,圣鞠斯特登上了第一辆大车。他风姿卓绝,镇定自若,蓝色的外套散着纽扣,里面是白色的坎肩。他身边是弗勒里奥-莱斯科。他用庄严的目光望着人群上方。他是否回忆起了布莱朗库尔,回忆起年少时理想的激荡?他是认为自己的事业轰然崩塌,还是依旧相信共和国的未来?尚未散尽的硝烟里,他呼吸到的是怎样的气息?是坟墓的疫气,亦或是不朽的甘醇?他是否也在惋惜生命?有谁说得清呢?十八名死刑犯,其中有昂里奥,有仲马,还有年轻的市政官员贝尔纳。很不幸,头一天晚上,贝尔纳正在主持雅各宾派的会议。这些人在几辆大车里挤挤挨挨,同他们一道的还有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三名同僚。
……
大车又向前驶去,转向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的广场。储物间的窗子、房顶,杜伊勒里宫的露台,处处都是人头攒动。圣鞠斯特望着空旷的天空、稠密的树木和塞纳河的堤岸,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幕的布景;他只听到一片嘈杂。流云依旧从巴黎上空掠过,绛红色的夕阳下,香榭丽舍大街美得无与伦比。
头一个死去的是昂里奥,他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一只眼睛垂在脸颊上。而罗伯斯庇尔,按照断头台上处决犯人的传统,他应当最后一个受刑。好几名死囚都受了伤,刽子手的帮手们只得把他们抬到木板上去。每一颗人头落地,人们便发狂了似的高声喝彩。突然之间,这一大群人都默不作声。
是圣鞠斯特登上了台阶。他无动于衷,容貌俊美,衣服上戴着一朵红花,向着铡刀迎了上去。眼见这场屠杀的人们被一种神秘的情感震撼着,在这双手被缚、衣领敞开的青年身上,他们似乎看到了革命理想的化身。他谜一般殒命,至死未发一言。刽子手的帮手们把他推了上去,钢刀落了下来。临死之前,他连眼睛也不曾眨过。面对鸦雀无声的人群,刽子手提起他的头颅。他面色苍白,大睁着双眼。
……
好了,我要去冷静一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