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悲惨世界》中的ABC们——1972版(下)

(2016-09-27 13:47:14)
    前面已经说了那么多,现在总算谈到ABC的“铁三角”——安灼拉、公白飞和古费拉克了。这三位在选演员的时候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颜值都很高,而且给人的感觉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本尊降临。真的,那气质仿佛就是直接从原著里走出来的。
    先从我们的古费拉克先生说起吧。这一版的公白飞气质偏冷,安灼拉更不必说,于是古费拉克就完全彻底地承担起了在“铁三角”中活跃气氛的作用。原著古费拉克有不少格外好玩的情节,比如在缪尚和公白飞拌嘴,比如调侃新衣新帽里裹着的马吕斯,电影里拍了这些,一个活泼有趣的形象就已经成功了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这位演员简直一举手一投足都透着古费拉克的风采。举几个例子吧。其一是梅恩便门事件之前,安灼拉为众人分配任务。别人都是认真严肃地听着,唯有古费拉克,一排小白牙全露在外头,活像一只兔八哥。其二是建街垒前路过自家,他和门房大娘有过一段对话。短短一段对话,老老实实站着说完也不算错,而他偏偏得在台阶上跳一下,仿佛一朵突然从哪里冒出来的蘑菇,而后瞬间又缩了回去。再比如说,他在科林斯安慰于什鲁大娘,同样只是短短一段对话,连珠炮似的倒出来不算,还兴奋地眉毛都向上挑了几挑。这类细节数不胜数,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活的古费拉克。如此可爱的形象,无怪乎片子里的马吕斯要捏他的脸。多数时候,这位古费拉克都处在快速移动的状态,想截张图出来都往往截虚,不过说到底,他的美是动静皆宜的。博须埃念完勃鲁维尔的最后一节诗,古费拉克沉静地低着头,垂着眼睛,活脱脱叫人想起原著中他像少女整理针线盒一样整理刀枪的绝妙比喻。
    比之死得极为惨烈的公白飞,古费拉克之死表面上看来有点轻描淡写:混战之中,一颗子弹打中了他,他瞬间便倒了下去。最后一次看到他时,他满脸鲜血地躺在地上,手中依旧握着一支枪。面对此情此景,想到他此前的蹦蹦跳跳,心都碎了。
    同样出色的还有这一版的公白飞,他是我看过的最美貌的公白飞。这是这位演员为数极少的银幕形象之一,因为虽有相貌如此,他平日却总是以配音演员的身份来工作的。配音演员,这也有点像公白飞——他很重要,甚至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不事张扬。在这部片子里,公白飞是颇有点不苟言笑的。我们还记得,原著马吕斯跑到缪尚后厅去给拿破仑大唱赞歌,结果被公白飞一句“自由”就噎得哑口无言。这段剧情拍得相当忠实原著,但马吕斯越发作死些:他是直接凑了上去,面对面地冲着公白飞问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在这么帅气冷峻的公白飞面前,马吕斯此举简直是在特意找枪口撞,后果大家都懂,嗯。接下来那首“我更爱我的母亲”唱的不仅是原著里的歌词,还应该就是原著所指的调子,如此还原程度简直感人。
    公白飞是位人道主义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原著里用了大段大段的描述性文字。电影里显然不能长篇大论地介绍人物思想性格,于是拍出了若干细节。街垒第一次遭到攻击之后,起义者们在街垒内部救助伤员。这个时候,公白飞帮助的是一名负伤的国民自卫军。公白飞的白衬衫上沾染了鲜血,宛如一只受了伤的天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安灼拉发现博鲁维尔不见了,正问公白飞有没有看见,外面的街上就传来一声“瞄准”,两人立即跑到门口,却只来得及听到朋友的诗句成了绝响。战斗的间隙,交战双方一个在无差别地救助己方和敌方的伤员,另一个在枪杀俘虏,孰是孰非,高下立判。此外,伽弗洛什跳出街垒捡子弹,对面的军队第一回放枪,立即想要冲出去接回伽弗洛什的就是公白飞,不过被安灼拉拦住了。伽弗洛什中弹之后,不顾枪林弹雨首先跃出街垒的又是公白飞,后面跟着古费拉克。我唯一有点不满的是,6月6日清晨,安灼拉出门巡逻,却发现他们被抛弃了。此时站出来表示要用尸体抗议的居然是公白飞——按照原著,他原本是该苦口婆心奉劝一家之长们离开街垒的。
    我们先前说过,在这部片子里,安灼拉仅有两处表现得比较情绪化,一处是被格朗泰尔惹的,另一处便是因为公白飞之死。街垒沦陷,安灼拉带着几名起义者退入柯林斯二楼。公白飞走在最后,而走在倒数第二位的安灼拉留在门口,失控地大喊着公白飞的名字,想把生死与共的好友拖进门来。安灼拉明明已经拉住了公白飞,而后者却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房门,独自抵御着潮水般涌来的士兵。我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人究竟应当怎样面对这蜂拥而上刺向自己的刺刀。在这种情况下,摄像居然还给了他两个正面镜头。视频年代久远,清晰度不高,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但饶是如此,我也依旧觉得这一幕是那么的惨不忍视。
    对面的士兵先生们,于心何忍哪。
    最后要说的是安灼拉。似乎没有多少想说的,因为哪里都特别对路,反倒无话可说,只剩下赞美的份儿。那大天使一般的气质实在太适合扮演安灼拉了,还有演员的台词功底,说出话来波澜不惊之中透出的满满都是力量。尤其是“你们被抛弃了”那几句——那是维克多·雨果特意改得违反逻辑却又格外契合人物性格的神来之笔,从他口中说出来,完全是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定神闲,雨果本人若是听了大概会非常满意吧。正是由于他实在出色,我反觉得有点遗憾,因为这部电影没拍枪毙铁牙的情节,也没有安灼拉在街垒之上长长的演讲。我总以为这些要是由他演绎,那必然是极其出彩的。不过,不演讲也罢,他往那里一站就已经够了。
    1972年电影播出的时候,安灼拉的扮演者只有25岁。固有的青春年少加上成熟稳重的气质,正和原著里的安灼拉相仿。而演员本人随后的人生也带着一种悲壮的意味:在法国戏剧界享有盛誉的他正值壮年却罹患重病,甚至连起身行走都成了困难,可他始终顽强地和疾病抗争着。可到了1995年,他终究还是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想想这事,心里不由地堵得慌。
    有了如此完美的“铁三角”,有了也相当传神的格朗泰尔和博须埃,再加上戏份不多可也绝无雷点的其他四人,在我——一名ABC铁杆粉丝的眼里,这部电影绝对是若干版《悲惨世界》电影里最值得反复观看的一部。这一版我已看过多次,不过几乎每次重温都能再发现几个有趣的细节。往后还能看出些什么来呢?且让我期待着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