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十六篇•《褚氏遗书》与生殖新理论

(2009-04-21 19:59:01)
标签:

生殖

两性

论坛

女性

社会

生活

文化

医药

读书

公益

健康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性文化

第四十六篇•《褚氏遗书》与生殖新理论

这一时期,性与生殖理论有了新学说,表现在对性成熟及生殖能力机理的论述更加完善,自成体系。其主要体现在《褚氏遗书》之中。

《褚氏遗书》为褚澄所著。褚澄,字彦道,为南北朝时期医家,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为宋武帝刘裕之甥,尚书左仆射褚湛之二子,宋文帝女庐江公主之夫。仕宋拜驸马都尉,仕齐时,齐高帝授吴郡太守,迁侍中,领右军将军,永明元年(公元499年)卒。褚澄精通医术,其著作有两部,一是《杂药方》20卷,可惜散佚;二是《褚氏遗书》1卷,凡10篇,有受形、本气、平脉、津液、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是有关其经验、理论、心得体会、验案等内容,其中受形、精血、问子三篇与性养生相关。本书对性行为的正常与否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做了研究与探讨,如书中提出对僧妮寡妇之疾,必需与妻妾之辈有所区别,不能一视同仁。

1)男、女两性形成的机理——“受形”

本书对男、女两性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二者不同。父母交合之后,父母之精血融合,即“男女之合,二情交和”,但父精与母血的融合形式不同,所孕胎儿男女有别,“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实居本,而女形成矣”,“而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这种决定男女性别的理论及多胎论显然是朴素的。在今天看来,性别的决定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而多胎则是女性排卵多少的问题。虽然本书的性别决定理论是朴素的,但是其理论却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为性与生殖疾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正基于这种理论,才对父母的年龄、身体状况与其子女健康进行了理论分析,即“父少母老,立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并提出“补羸女,先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虽然理论朴素,并未揭示科学本质,但以此来用药治疗先天体弱之男女儿童,临床却往往有疗效。其实这一点,也在中医其它专科的理论与临床关系中得以体现。

2)男、女性成熟的机理——“精血”

《内经》中曾提出了男、女性与生殖成熟的理论,提出了年龄、肾精、天癸及任脉等与性及生殖成熟的关系。本书在此基础进一步发挥与论述。

①年龄与性成熟机理

《内经》中提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男子二八“天癸至”,男女此时性与生殖皆成熟,但《内经》并未对此进行进一步解释。而本书予以阐释:根椐阴阳互根互用原则,提出 “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阴中必有阳”,阴为女,阴中之阳其“阳为之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阳中必有阴”,阳为男,阳中之阴其“阴之中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益”。故性成熟年龄基数女子为七男子为八。

②阴血阳精皆为饮食五味所化

《内经》中提出女子二七“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精气溢泄”,并未提到精气的来源,而本书明确提出“阴血阳精皆饮食五味之实秀也”,“饮食五味,养髓、骨、肉、肌、血、肤、毛、发”,而饮食所吸收的水谷精微“方其升也,智虑开明,齿牙更始,发黄者黑,筋弱者强”,因此“肾气充盛”的肾之精气实为水谷之精气;生殖所需的精血最终源于水谷之精气。

③性行为与精血的关系

认为性行为不可过早,男性“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女性“女人…未 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另一方面,又不可压抑欲望,反对固精,男子“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其精不出,内败小便,道而为淋”,女子“天癸既至,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之肿,或虽合而无子”,认为二者皆可导致疾病。当然,纵欲与禁欲并非一定如上所言可患这些疾病,但其提倡性行为要自然,不要过多地去控制,这一点是正确的。

3)最适合婚育的年龄的理论阐释——“问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最适合婚育的年龄为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但未给予理论阐释。而本书认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因为只有男过三十,女过二十才“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否则,过早的性行为会导致“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从理论上做了研究和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