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祭祖谈“孝根”

(2019-04-05 23:38:14)
标签:

清明祭祖

孝根

分类: 我们的价值观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清明祭祖谈“孝根”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祭祖谈“孝根”

在清明节,我想起了两句与祭祖有关的名言。

第一句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意思是: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不谙世事,或者甚至有些愚笨,四书五经等圣贤书却不可不读。

这是《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朱子是对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尊称,曾多次拒绝清帝康熙征召,淡泊名利,临终前给弟子留下的遗嘱是“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朱子治家格言》全文仅524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至今仍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家训。

第二句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论语》里曾子讲过的一句话,“慎终”是对父母临终的事情要谨慎,好好送终,做好临终关怀;“追远”就是祭祀祖先。你想想,年代很久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记,都能够怀念他们,感念他们的恩德,那现前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孝顺?所以老百姓因为祭祖就能够使道德变得厚道起来。

这两句名言都在提示我们要注重对祖先的祭祀,不要忘掉祖先的恩泽。而只要重视对已故先祖的祭祀,民风就一定能够敦厚起来。可惜的是,现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全面重视祭祖工作了,平民百姓却对此有越来越随便的倾向。国家层面上是怎样重视祭祖工作的呢?一个是把具有祭祖文化传承的清明节设立为法定节日,统一放假;一个就是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等上古先王由政府出面定期举行祭拜大典。

平民百姓又是怎样太随便呢?那就是很多人到这一天仅仅去已故亲人坟头前烧上一沓纸钱就算,并不注重这一孝道行为的传承接续。也就是说,很多家庭不注重让自己年少的下一代参与祭祖活动,并借祭祖之机对孩子进行孝亲敬祖教育。导致很多孩子虽已到懂事年龄,却不知道自己还有老祖先;导致我们很多未成年的下一代头脑中,“祖先”这个概念的极其淡薄。

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如果不加重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要认为我危言耸听,我们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应该知道教育人与栽种树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那么,种树要提高成活率,最重要的是让树木尽快扎根,因为根深才能叶茂。那相对应的,教育人也要让孩子尽快扎根才行吧?但一个人应该怎样扎根呢?尽孝道,养美德。我们常说“德为人之本”,就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而修身立德的要求非常多,最基本、最重要的应该从哪里做起呢?从尽孝道开始。

不是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吗?就是这个意思。

好,如果以上所说大家认可的话,我就要再一次推出一个与孝道有关的“新名词”了——孝根,意为“在行孝过程中扎下的做人之根”。这是从“德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两句古训中提炼出来的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警示力的词语,这个词语在国学推广界非常流行,它提醒大家,只有好好尽孝才能扎下做人之根,如果不尽孝道,做人之根就扎不稳,甚至扎不下。做人之根扎不下,扎不稳,你的人生要想平安、幸福,那不是做梦吗?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祭祖谈“孝根”

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孩子有多动症,这多动症还是有选择性的病症:让他打起游戏,看起垃圾书来,他能半天、一天都不动,要是让他坐下来读教材,读教材推荐的名著,听课、做作业,他就会坐卧不安,屁股上好像有针一样。在公共场合,这样的孩子更是能折腾,根本坐不住,几乎没一点教养。

这样的孩子还特别多,那症结在何处呢?孝根没扎好。

你想想,现在的孩子,在家大都是小皇帝,父母都是他的奴才,他时常使唤、顶撞父母,哪里还有孝道可言?当然,这种不良状况大量出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娇惯上。殊不知,这种自以为对孩子好的行为,却把孩子给害惨了,因为这样做几乎时时都在让孩子砍自己的孝根。孩子一旦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他就会时时忤逆父母,忤逆一次,孝根就断一点。时间稍久,他的孝根就可能全部断完。一个没根之人,就好比水中浮萍一样,又怎能沉稳下来呢?不患“多动症”都不正常。

另外,还是要说到清明祭祖的话题。凡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娇生惯养的家庭,其父母对长辈所尽的孝道估计都不怎么好。因为他们的心思绝大部分放在了孩子身上,完全可能会忘记,老人才是一个大家庭的根。尚且在世的老人是家庭、家族之根,已经过世的先祖更是一个家庭、家族之根。

所以,尽心孝养在世的父母,诚心祭奠故去的先祖,都是在为家族培育孝根,为自己培育孝根,也是在为下一代培育孝根。可是,当下一代都不知道老祖先的坟头在哪里时,他的根还能扎稳、扎牢吗?

古人培育下一代,有“三堂文化”能保证忠臣孝子的大量产生,那就是中堂、祠堂、学堂文化。以前家家户户的上房中堂上,都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时时提示大家要敬天地、忠国家、孝父母、尊师长;以前每一个大家族都有宗族祠堂,会定期举行祭拜先祖的庄严仪式;以前孩子们进学堂,是要首先拜圣人的。

而现在呢?家家户户的中堂都变成了电视墙,“天地君亲师”没了;各个家族的祠堂也没了,集体祭拜祖先的仪式也就无从谈起了;仅仅剩下个学堂,却连圣人也不拜了,师生们几乎全钻到分数的漩涡里出不来了。这样的“半堂文化”还能培养出忠臣孝子吗?所以,现在贪官特别多,逆子也特别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因此,建议大家在教育子女时,特别要注重示范怎样对老人尽孝,特别要重视祭拜先祖习俗的传承,这都是在培养家族孝根,自己的孝根,以及下一代的孝根呀。

只要孝根扎好了,人生、家庭的大树必然会枝繁叶茂……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清明祭祖谈“孝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