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演大道——观天河山“天下第一牝”有感

标签:
众妙之门天河山中华第一牝道德经宇宙大道 |
分类: 云游天下 |
众妙之门演大道
《道德经》云:“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在其传世之作《道德经》里第一次为孕育宇宙万物的总规律起了个名字叫“道”,并向世人揭示了道的特性。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断,自此,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道”的存在很难让人感受到,即使能感受到也不好表述出来。
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观察体悟到的“道”的特性要想表述出来很不容易,所以《道德经》一开始就告诉大家“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老子是怎样观察到“道”的存在的呢?《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出了这一奥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
可是一般人又很难让自己真正静下来,纷纷扰扰的内心给世界蒙上了一层灰尘,让自己辨不清世界本来的面目。认识不到世界本来的面目,人们看到的就都是假象,看到的都是假象,做出的行为就基本都是错误的了。比如,人们纷纷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总认为往手里捞得越多就越能对得起自己。
这种非常顽固的“实用主义”思想导致的结果在《道德经》里也提到了,那就是第十六章的后半段——“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人贵在能让自己随时随地静定下来,不然就可能作出错误选择,走错道路,造成损失。这就不合“道”了,这就叫“背道而驰”。
那要想合道而行,首先得认识道的特性才行。可一般人静不下来,自己无法直接感知道的特性。而道的特性用语言表述又非常不容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不可言传却要言传时应采取什么方式呢?多用类比、比喻来表述,让语言形象化。《道德经》中对“道”的说法采用了很多方式,比如称之为“玄牝之门”“谷神”“母”等等。
“玄牝之门”之“玄”,原义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谷神”之“谷”,形容“道”虚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母”,天地万物本是道之所生,所以又称道是“母”。
这样反复表述,就是为了变换各种方式告诉大家“道”的特性是虚无、自然、纯粹、素朴、简单、清静、平易、无为、柔弱、不争的,从而让大家能合道而行。而且万事万物也都在表述着道的特性,其中水是最接近大道特性的物体。在《道德经》里,老子还专门阐述了“水”的特性。如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在河北省邢台市天河山风景区,就有一个能充分显现大道特性的天然景观——“天下第一牝”。那是山内的一面石崖,高38米,坐北朝南,外形酷似母阴之穴。
那天,我与伙伴们行进至此,仰观其奇特之貌,着实感叹了一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的像极了。然而,明道之人又不会产生任何龌龊想法,反而觉得这是神圣之迹。特别是景区为此处命名为“天下第一牝”之后,更让人联想到了《道德经》里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进而再联想到广东韶关丹霞山有丹阳之石——阳元石,座南朝北,高28米。与北方天河山的“天下第一牝”南北呼应,匹配成双,阴阳相对,真乃自然造化,天工开物,大江南北之旅游胜景,偶然而又必然也。
因有诗云:
众妙之门演大道,宇宙万象含关窍。
今见天下第一牝,顿觉世界真奇妙。
再云:
天生玄牝门,绵绵世界根。
百代自此始,万象来现身。
神游大千境,心系乾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