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我的收获是什么?——《王阳明心学》感悟六
标签: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清净平等心不二法门 |
分类: 书香世界 |
读王阳明,我的收获是什么?
五一小长假,因为害怕拥堵,我这个“云游爱好者”没有出游,而是选择了在家读书。当然,在家读书也闷得慌,便带着闺女一块到户外去读书。骑电动车十五分钟,就可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前的绿地上休闲、静悟。这里视野开阔,找块地方坐下来读书是很美的事。
五一那天下午,天朗气清,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不过,正在读书时,碰上一位老朋友也来此散步休闲,同样爱好读书的他翻了翻我读得《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一书,看我批划较多,便称赞我下了功夫。偏偏他对王阳明先生了解不多,便让我给他讲讲读这本书有啥收获。
我当然收获大,不然我也不可能连读三遍,还有读第四遍的计划。但要是没一点准备就要谈读书体会,还真得考虑怎么讲,才能让老朋友也能有点收获,进而对阳明心学发生更大兴趣,去进一步接触圣学。这样,说不定朋友也能得到圣人的开示,让人生境界更加提高呢。
我说:
第一点,我开始消灭自己的分别心。
分别心,是常人不明世界真相时看待世界的一种不正常态度。主要表现是总想对自己所接触、听说的人、事、物分出个高低、美丑来,分出个亲疏远近来。这样去看待世界,世界在自己的眼中必然是割裂的、零散的,呈现出来的就是假象。而世界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呢?佛祖说,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平等。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去看世界,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如果没有了分别心,什么好坏之分也就没有了。那为了“好的”去争夺,因为“坏”而生厌恶的心态、行为就没有了,自己就会真正平和下来。不要认为具备这样心态的人没有,圣人就是以这样的心态看世界的。如果我们都能去掉分别心,以清净平等心看世界的话,我们就也是圣人了。
但是,我以前就有较强的分别心,甚至对圣人都有分别心,这就很悲催了。圣人在教导我们要去掉分别心,我却对圣人有了分别心,这不是“逆天”吗?比如,我就觉得佛祖、老子是第一等圣人,孔子是二等圣人,六祖慧能、明朝王阳明是三等圣人。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了解到王阳明先生上马能指挥千军万马,下马能辅佐朝政,繁忙的为官公务之余,还能教化世人,创立一套学说、思想,其功勋卓著光耀千古。这样立德、立功、立言的大圣人,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培育出的一位智者,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我才突然明白,圣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水平高低”。
因为圣人的使命是传播宇宙大道,除了心传之外,宇宙大道又主要通过语言文字传播。那么,一个时代的圣人就是用那个时代的语言、文字来传道讲法的。这样才有利于大道的传播,让更多人接触大道,修习大道。
这样,我开始消灭自己的分别心,最起码是对圣人的分别心,开始一步步让自己走向新的开悟。
第二点,我进一步明白了圣人都是相通的,法门不二之理。
王阳明先生学说的核心是“致良知”,这个“良知”我在以前一直解读为“良心”。经过本书解释,我才明白有两层含义:1、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2、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致”则有“体认、践行”的含义。“致良知”就是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不断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而阳明心学的 “良知”,与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自性、伊斯兰教的安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庄的道、孔孟的天、禅宗的本来面目、程朱的天理等各大宗教或哲学流派建立的精神宇宙中各自的本体一样,在“阳明心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者这么一解说,我有一种“打通”的感觉,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也充分说明了佛祖谈到的“不二法门”并非虚谈。那么,上述思想的分别在哪里呢?就在“文字相”上。我们一般人太着相,如果老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大道的话,会显得有些僵化。比如现代很多人一提“佛性”就觉得是“迷信”,那你换成“良知”,就没事了。很多人一提“神、仙、佛”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但一说“外星人”、“超高级生命”就立马盼着能见上一眼,再也不说是“封建迷信”了。
哈哈,有意思吧?
三、知行合一,是成就自身,成就万民的唯一途径。
阳明心学在提出“致良知”的核心思想以前,一直在用“知行合一”表达着自己对世人修学成为圣人的途径的认识。王阳明先生说,“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当今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其根源就能找到了:知行不一,甚至知行相悖。比如,很多当官的知道自己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他们行动上却成了人民的主人,事事让人民为他自己服务。又比如,很多家长都知道读书好,但他的业余时间却都用在了打麻将、吃喝、看电视、逛大街等娱乐上,导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模仿,对读书非常抵制……
实际上,大道理很多人都懂,但人与人的差别在于自己做到了没有。光说大话,只认为自己懂得多,却不想付诸行动的人,永远都不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突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