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束缚之后才有自由——《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感悟一

标签:
致良知王阳明心灵自由物欲束缚宇宙本原 |
分类: 书香世界 |
必束缚之后才有自由
朋友们一看这个题目可能会疑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束缚与自由是对立的呀。是的,但不要忘了对立的事物往往又可统一在一起,这便是“对立统一”的真谛。
近来读当今一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者王觉仁先生撰写的《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精妙智慧(典藏修订版)》一书,我对王阳明先生的很多论述有了深刻感悟,也对书中作者的很多金句感悟深刻。比如在本书作者的自序——《通往心灵自由之路》一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就让人感觉欲要心灵的自由,必得有心灵的约束:致良知的修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种“束缚”,实则恰恰是通往心灵自由之路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
“致良知”是王阳明先生的核心思想。
在阳明心学里,“良知”有两层含义:1、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2、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良知”与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自性、伊斯兰教的安拉、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老庄的道、孔孟的天、禅宗的本来面目、程朱的天理等各大宗教或哲学流派建立的精神宇宙中各自的本体一样,在“阳明心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致”则有“体认、践行”的含义,“致良知”就是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不断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这样我们大概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你“致良知”的功夫到家了,你就能得到大自由——超越万物的大自由。这是很了不得的,你可能想都不敢想,但圣人告诉你,这是能够实现的。因为“良知”人人都有,都本来具备。但大家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自由”,是因为我们的“良知”被遮蔽了。谁有这么大本事能把可以“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良知给遮蔽呢?不是别人,是同样来自你自己内心里的欲望。人生活在世上,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欲望一旦超越了正常的度,那就会给自身带来大损失。最大的损失就是“良知”被遮蔽,自己的心受到重重束缚后,失去自由。
可能大家会越看越不解,你题目上不是说必束缚之后才有自由吗?怎么又说心儿受到束缚后,会失去自由呢?因为,两种“束缚”是不一样的:一种是自己主动束缚欲望,然后让心灵解脱出来,获得大自由;一种是自己放纵欲望,让欲望泛滥,给心灵加上重重束缚后,使心灵失去自由。
我的主张当然是第一种——自己先主动束缚欲望,然后让心灵解脱出来,获得大自由。其实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一直在讲,也一直有人在实践着。比如,很多宗教创始人都给自己的门徒定下了严格的戒律,要求弟子遵守,目的就是让弟子们束缚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自己拜师修道的愿望——获得心灵的自由,求得人生的开悟,达成生命境界的提升。但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主张“及时行乐”、“享乐至上”,那些流传千年的修行戒律几乎成了“洪水猛兽”一样,把人们都吓跑了。人们认为照戒律做就对不起自己的感官,于是那些提醒人束缚自己欲望的戒律都被抛弃了,或者受到了蔑视。代之而起的是欲望的无限泛滥,人们想尽办法在吃、穿、住、行、用上“享受”着生活,在花天酒地、花柳之乡、赌桌官场上喂养着感官。然后是什么呢?无尽的空虚来了,道德的败坏来了,精神的萎靡来了。什么理想,什么信仰,什么修德都被抛到了脑后。
这种情况下,你的食、色、名、利、财、权等各种欲望会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欲望而付出的努力也越来越大,经受的失败、挫折也越来越多,人生失意也定会越来越多。你在“求不得”的痛苦中煎熬着,你在“爱别离”的痛苦中折磨着,你在“怨憎会”的痛苦中难受着,这样的心灵还怎样有诗意?这样的心灵还怎样有远方?这样的心灵还怎样有自由呢?
所以,一个人主动束缚自己欲望的野马,还是极其有必要的。现代社会,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各种享受”几乎唾手可得,你若不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你必然会被欲望牢牢地抓在手心里。你的心灵成了欲望的奴隶,自由也就必然失去了,你精神的荒废也必然会到来。
必束缚之后才能有自由,你相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