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王阳明的传奇经历——《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阅读手记一

(2017-02-26 23:19:35)
标签:

王阳明

神奇圣人

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

传奇经历

分类: 书香世界

圣人王阳明的传奇经历

 

——《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阅读手记一圣人王阳明的传奇经历——《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阅读手记一 

中国古代经典《左传》曾提出了一个人成就自己的最高标准,即“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为国为民的大事业)、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影响世人)”,并称“此之谓不朽”。

中国传统士人则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王阳明则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全能大儒,也就是圣人也。不管是圣人,还是贤人,其经历都可能是一部传奇,而王阳明先生的经历尤为奇特。我们简单捋一捋他老人家的经历,就能破除很多思想束缚。

一、出生异象: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家庭,卒于明嘉靖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19日)。因为他曾在越城(今绍兴)会稽山阳明洞隐居修道,世称阳明先生。

据《明史》记载,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这事估计很多人不会相信,或者还会说成谣传。因为很多大人物的经历记载中,都好像有这样的“神异现象”。这当然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觉得,王阳明一生一直是朝廷命官,显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学说搞成“宗教”。而且儒家在“佛、道、儒”三教中“宗教色彩”最少,似乎也不存在“神化”教主的需要。所以,这事无论真假,也不妨碍王阳明先生的伟大成就,信不信就由你了。

二、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到京城正式就读一家最好的私塾。当时他的父亲王华中状元成为朝廷命官已经三年,极其希望他也能够很快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

如今,人们在学习王圣人的教导时,也偶尔提起他的父亲王华。如果父子俩走得是一条路子,估计他们爷儿俩的大名早就被人忘记了。而今,之所以当初的状元公王华还被人记起,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圣贤儿子。可见,小小年纪的王阳明说得“唯为圣贤,方为第一”,真是一点不虚。

三、算卦先生

因为要当“圣贤”,他对科举考试就不大感兴趣,也就不大努力学习了,而是玩性十足,令他父亲很是头疼。  

他是怎样转变过来的呢?

有一天,王阳明逃课去逛街,居然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算命先生。那算命先生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了一段话:“小朋友,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所以,你一定要读书自爱。”算命先生走后,顽劣的王阳明居然马上转变了,不再逃课,而是认真攻读起圣贤书来,令人称奇。

那算命先生简直是未卜先知,他的这段话简直是对王阳明一生经历的精准预测,王阳明一生就是按照算命先生的这个预测走下来的。这当然也可能编造的,不过,要说王阳明出生时有异象是为了神化他。但这个算命先生的话说得那么准,似乎是在“神化”算命先生,与王阳明倒没啥关系了。是吧?

四、“学功”深厚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江西布政使参议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却找不到他了。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打坐,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了,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他与夫人诸氏返回老家余姚,船过广信,拜谒了当地大儒、程朱理学的传人娄谅。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很是受益。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探究出竹子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他就是这样的好学,对各家学说都非常感兴趣,并有一种执着精神。新婚之夜,竟然为了体验道家的养生术把新娘子就晾到了一旁。还为了从外物中“格”出“理”来,竟然把自己都累到了。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功夫一开始就奠定了。否则,只是学了一肚子“知识”,而不去践行,就不可能知道那些知识有啥用。如果只学不践行,必然成为不中用的“腐儒”,成圣就不可能了。

五、内心强大

二十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然而,他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这样的内心,应该是怎样的强大呀,圣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上的。良好的心态,不被外物,特别是名利权势所动的心态尤其值得称道。有了这样强大的内心,那高远的志向还能实现不了吗?

    六、阳明洞修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终于进士及第,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喜好游山玩水的他,竟然趁机到佛教圣地、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地——安徽九华山去游玩了一趟。在九华山的地藏洞里,他碰上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异人——长年打坐洞中,却只喝山泉,只吃野果子,两个人就儒、释、道几家的学说、主张交流得很是投机。

回朝之后,他觉得在官场上干没啥意义,就辞官到绍兴会稽山阳明洞潜心修起道来。这一搞就是大半年,还真见了效。他居然修出了“特异功能”——通过静坐内观,他竟然能够透视自己的体内脏腑;还练出了遥感功能——友人来访,还在山外,他就能感知到,朋友们都说王阳明快成仙了。幸亏他自幼熟习儒家典籍,孝道之心不绝,让他挂念亲人,才算没有继续下去。一年后,他又回到了“世间”。他不要做出世的“神仙”,还要做入世三不朽的“圣贤”。

不管你认可不认可,这一段打坐静修的习练,让他具备了随时随地都能够很快静下心来的功夫,为以后的大彻悟打下了基础。

七、龙场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阳明被刘瑾派人追杀,他伪装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

正德三年的一个暮春之夜,他最终彻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自此,“王阳明心学”诞生,史称“龙场悟道”。

八、建功立业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但他的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当时皇帝明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嘉靖)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九、立院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王阳明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

王阳明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十、病逝归途

嘉靖七年(1528年),总督两广巡抚事的王阳明再次平定了广西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198时),王阳明先生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他。

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一生儒道佛三家学说都学习并践行过,对于王阳明彻悟大道,建立自己的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阳明出生时就有异象;五岁之内不说话,游方高僧一语竟点破了他不说话的玄机;少时就有大志向要当圣贤,算卦先生竟然能成功预测他的一生;他修习佛道两家的静功,竟然出了特异功能;荒蛮之地,他不受恶劣环境影响,以平常心对之,终在绝境中开悟,建立了“心学”,影响了后世无数人;他文武双全,带兵打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著书立说,教导出了很多高徒……

面对这样传奇的经历,你会想到什么呢?三不朽,真的是来之不易呀。就这么了解了一下圣人简历,你头脑中还有那么多束缚吗?没有了吧?若真是这样,你也就具备了“成圣”的基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