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2012-08-26 15:02:06)
标签:

寻根之旅

汪氏家族

洪河

羑河

大洼村

分类: 云游天下

河尾、老家、大槐树

——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河尾、老家、大槐树——一个汪姓族人的寻根文化之旅

一、河首河尾

我住河之头,君住河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河水……诗中的“我”是指我们汪姓族人的一个小聚居区——安阳市区西南部龙安区马投涧乡大洼村。别看村名很“大”,其实村子规模很小,只有上下三条不长的街道,人口则只有一百三十多人。而这一百三十多人中,又有约一百人姓汪。因此我们汪姓在这个小村中就算是“大户”了。

村子最下面的街道为老街道,发源于村子北沟的一条小河贯穿南北,在村子南头又汇入了一条大一点的东西流向的河流里。小时候,只知道那条河流向东流到了十公里外的安阳市城区南郊,最终却不知流向了哪里。长大之后,才知道这条河发源于我们村子西三公里处的马投涧乡郭家村西的山沟里。这条美丽的河流像一条丝带一样一线串起了两岸珍珠一般的十多个村庄,还沿途接纳了很多支流,流到市区南部后河道就比较宽了,水流也比较大了,并被命名为“洪河”。也就是本文开头诗句中的“河”。

洪河是安阳市区除了母亲河洹河之外的最大河流,它在市区南郊流动了十多公里后,就流向了我们大洼村汪姓族人的“老家”——位于市区东南部二十公里开外的高庄乡汪流屯村所在的安阳市东部平原之上。“汪流屯村”就是本文开头诗歌中的“君”。自从我诞生到人世间三十多年来,多次听上辈人说我们村的汪姓一族是从安阳市东部四十五里广润陂(海拔低的泄洪区)上的汪流屯村迁来的。老人们都说,汪流屯村现在大约有两千多口人,绝大部分姓汪。明朝初期姓汪的有老三股,排行最小的那位先人带领本支族人迁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繁衍生息了几百年后,我们现在的汪姓族人对于“老家”的信息已模糊到了几乎一无所有而只剩个村名的地步了。于是,我便常常想回“老家”去看看,看看那个不同于我们这个丘陵小村的平原大村庄。

二、洪羑汇流

初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将要迎来三十六周岁生日的日子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我的梦想终于成真。朋友名叫杜宝庆,四十岁出头,高庄乡第三初中校长。别看只是位农村学校校长,他的思想可比很多城区校长的思想先进。他不仅治校有方,而且有一个一般人都没有的爱好——考古兼研究地方风情。而他所任职的学校就在他的老家所在的村子里——高庄乡汪流村,与南部的汪流屯村仅“两河”之隔——洪河和羑河。

我们的车子在乡间公路上疾驶,两位文友与我同行,公路两旁,玉米棵子组成的青纱帐,已经颇具阵容了。那已经抽出的玉米缨,在提醒的着人们,秋意已浓,不久便可收获累累硕果了。而这玉米棵子,就是喝着洪河水与羑河水长大的。出汪流村向南不远,首先便到了洪河岸边。洪河长期承担安阳市区的泄洪任务,几乎每次发大水都会漫出两岸,形成了这平坦的洪河冲积扇平原。近几十年安阳市区工业化进程加快,这条河流又成了人为的“排污河”。一条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流长年污水滚滚,臭气熏天,实在是令人悲哀不已。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洪河水却是那么清澈。河道不宽,十多米;河水也不深,约一米;水流也不急,缓缓东去,在夹岸的杨柳守护中,流向了黄淮海平原深处。至于河水能“出人意料”的变清,杜校长说“得益”于金融危机。因为危机期间很多工厂停工了,所以污水几乎没有了,水才能变清。对于这样的变清“缘由”,我真是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如果我们中原经济区的定位理念“两不三化协调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的话,这条河流定能一直清澈下去的,而我们的经济也可以平稳增长下去,这将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呀。

洪河上有一三孔平桥,桥身大约有两米高,桥面大约四米宽,是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据杜校长介绍,原来这座桥是三十六孔,也就是说是现在这座桥长的十二倍,而桥身跨过的河道原来有多么宽,就可想而知了。洪河河道最宽时甚至将河南五十米开外的羑河河道也包括在内了。羑河,这条地方性小河流,更不能小视。也许它在大一点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痕迹,但它从西南方离此大约十公里开外的一处高台下流过后,突然在商朝末期出名了。那处高台就是安阳市下辖的汤阴县城北四公里处的羑里城——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囚禁过周文王的地方。而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城的七年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体人和,将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并用自己的心血完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周易》。

我想,当时文王被囚于此时,一定是吃着羑河水浇灌的五谷生活的。因此,这条并不起眼的河流染上了深厚的文化味。而今,这条历史文化河流就在我们置身之处东约两百米处注入了洪河里。

现在的羑河河道没有洪河河道宽,约有七八米;也不如洪河河水深,水流也更缓。就在我们站在羑河桥上赏景时,桥下的草丛里,突然飞出了一只长尾巴的水鸟,扑棱着翅膀飞向了远处的玉米棵子深处,让我们惊喜不已。既然有水鸟,说明河水生态还算不多么坏。在杜校长的引导下,我们特别沿洪河北岸走到了“洪羑汇流”处观景。只见水草深处,美丽的羑河水汩汩流出,完全投入了洪河的怀抱里。然后,它们又携手流向更远的地方,先注入汤河,再注入卫河,后注入海河,最后流入了渤海,完成了一次长途旅行后,进入了下一个轮回循环中……

三、老槐树下

而那美丽的“洪羑汇流”南岸,就是我日思夜念的“老家”——安阳市高庄乡汪流屯村了。村子的外形与这东部平原上的任何一个村庄都一个样子,只有村口电线杆子上挂着的“汪流屯村”地名牌标志着村庄的身份。其实,村子外形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村子内涵的一样。

村口路西侧,一户人家的房角下,一块冒出地面约三十公分高的貌似石狮的石头,据说就是在镇压着它所面对的东北方一个出过“大恶人”的村庄的邪气的。只是现在我的族人们已不知这只狮子的“功劳”,而任其在垃圾堆里经受风霜了。路东侧有一小庙,规模不大,前后两间,铁门紧闭,为“南顶老爷庙”。传说后面一间庙里原有一口井,井内有夜明珠一颗,井水甘甜可口。进村向前,约走一百米,路东,又有一座“观音堂”,现仅存朝北一座三间大殿,显得很是古朴,为安阳市文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通石碑在荒草中兀立,已几乎看不清一个字,表明着时代的久远。

美丽的传闻一个个飘入我的耳中,使我原本就激动的心儿更加兴奋起来。村子街道显然也是缺乏规划,弯弯曲曲的。但是小街小巷几乎都已硬化,走起来也挺方便。猛抬头,看到了一户人家的后墙上挂着的一面广告牌“汪XX诊所简介”后,我的心又一次激动起来。真的回到“老家”了,尽管不认识一个人,但觉得心里是那么的温暖,这一街一巷都是那么的亲切。

车子拐了几次后,我们来到了汪流屯村的标志性景观——老槐树下。这是一棵位于汪流屯村前大街西头的古树,据它身上挂着的“古树名木”标牌显示,已经有500岁高龄了。500岁,500年,500年前是一家。也就是说,五六百年前,当这棵老树刚刚露出地面时,我们两个村子的汪姓族人的祖先们肯定还在一口锅里吃饭吧?如今,当它以500年的沧桑俯视大地时,我们两个村子的汪姓族人已经是四海为家了。真的,为什么我们村只有100多人呢?因为作为村内的“大姓”——汪姓,有几支族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也迁居到了山西、内蒙古、湖南等地去开创更美好的生活了。如果这几支族人现在的后裔们也聚到一起的话,我们村的汪姓家族肯定是更为热闹的一大家子!

这棵古槐为国槐品种,胸径0.77米,主干高约3米,一人抱不过来。细看主干,全已中空了。中间空不说,从上往下还有几个大洞,让人为它的“岌岌可危”感到担心不已。为了保护老树,人们在树洞里了填充了砖块,最大的树窟窿上还补了水泥,可能是防止进过多的雨水吧。可是,你要抬头看它那硕大的树冠的话,那郁郁葱葱的绿荫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足以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几枝粗壮的老干伸向高空,几十枝“新枝干”又从老干的沧桑中抽出,伸向四面八方。老树、老干、老枝丫,新枝、新干、新叶片,就这样巧妙地、天然地、血脉相连地成为了一大家子。化腐朽为神奇,续生机为繁盛,这是怎样顽强的生命力呀。而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不独我汪姓族人具有,我中华大地上的千姓万族全都具足,这才有了我华夏族五千年的文明与延续呀。

看到我们在观察古树,几位村人围了上来,一听说我是来自马投涧乡大洼村从这里迁出去的祖先的后裔,都和我亲切地拉起了家常。在与众位族人们交流了一会后,我便强忍着内心翻滚的思潮,离开了老槐树,离开了“老家”。我怕谈得话儿越多,我越不舍得离开。

回到家后,我写了一首《卜算子》,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上阕已经在本文开头展示过了,下阕是:我住河之头,君住河之尾。日日思君今见君,共听涛声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关山度若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