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素:选择一张临近窗子的餐桌——张爽小说集《火车与匕首》的新书分享会发言

选择一张临近窗子的餐桌,分享各自挑选
感谢邀请,很荣幸参加张爽小说集《火车与匕首》的新书分享会。
第一次来平谷与这里的文学艺术界朋友交流,缘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感恩喜悦。
这些天,我到处找张爽的小说“恶补”。网上搜了几篇,《寻找儿子王方正》《地主的女儿》《我们去看阿迪力》等,他的作品,不长不短,不晦不涩,通俗易懂,好读易消化。
我至今清晰记得,一次笔会的早餐。挑选好食物,我和张爽端着各自的盘子,目光搜寻着餐厅,我们不约而同绕过眼前的桌子,选择一张临近窗子,洒满阳光,铺着米色桌布的餐桌。没有客套、寒暄,就坐,然后开始分享各自挑选的食物。面对面,也没有那么多礼仪讲究,边吃边聊。聊到读书与创作,聊到工作与生活,聊到家庭……非常轻松自然的状态。
最先结识张爽,是怀柔在2009年组织“走进京郊感悟怀柔”大型文学采风活动,邀请了各区县文学艺术界的朋友参加。在水长城幸会了张爽和他的漂亮夫人,他还送我几本《天天》杂志。从那时开始就阅读他的作品,有一篇小说记不起名字,但落魄行走在社会边缘的潦倒文人张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至今印象深刻。
之后,几次笔会交流,有集体组织的,也有小众聚会的,时有见面。他低调、随和、不事张扬,却有主见,细腻、敏感,洞察秋毫,却无违和感。这样好哥们加学长,亦友亦师,八、九年交往,亲切、自然。后来几次约请,明显感觉到他忙碌的状态,去鲁院深造、奔赴各地参加笔会或授课讲学、再就一茬又一茬儿出集子。
各忙各的,所幸大家有微信朋友圈知道彼此近况,心也不远。我那天忘带手机。回家后,那口子催我赶紧回话,才知张爽又出新书了。我没有立即做出决定,是因为近年来他新书不断,而且我盘算着,与投缘的文友经常会创造条件来相遇。不过,第二天我还是决定,推掉眼前的诸多烦杂琐屑,选择与一些文字和远方相遇;如今天,我缺席一直坚持很好出勤率的课,来到平谷,只因吸引并期待,情愿并喜悦。
我欣赏张爽目前的状态。时如游鱼,水中欢畅,瞪大眼睛观察、好奇停栖体验;时如母鸡,储备粮草,抱窝孵化;时如喷泉,诗情奔涌,才艺喷薄;时如播种机,把体会、感想、获得,毫无保留地撒播出去……我个人认为,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即生活又创作且很享受的良性状态,亦动亦静,保持身心健康,这点比出集子更值得庆贺。这是他长期坚持,不懈探求,摸索出来的一条游刃有余的路子。
张爽拥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在他创作成功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奉献的身影,糟糠亦是玉娇娘,女儿也优秀。从他的作品里不难看出有任性、独特、甚至桀骜不驯的男人,也不乏钟情、隐忍并陪伴的女人。
最后谈谈对张爽小说的几点浅见:一是语言亦工亦白描各有趣。京郊一带的方言,俚语,人物冠以外号,诙谐幽默。早期作品,善于用一系列限定修饰的词语排列句子,类似工笔,读起来感觉向被带入一条狭窄逼仄的小巷,或明或暗,闪闪烁烁的意味,引人入胜;近期作品,语句近乎白描,精准简炼,直接带入,别有意趣。
二是情节铺设独具匠心。即便是小人物、小故事,设计精巧,在步步深入、层层叠进中,谨慎铺设。无疑,张爽是一位熟悉小说架构的描述者,情境中,犹如饥饿年代的一位长者面对一个饥渴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从书包最深处,掏呀,掏,让你期待,渴盼,最后,掏出一把香喷喷的炒黄豆……
其三、坚持自己的路,所有的路都是坦途。从网上搜了很多名家对张爽小说的评价,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邱华栋:张爽是一个严重被低估和不被重视的小说家,我期待他能迅速地进入到研究者和创作界的视线里;著名文学批评家肖涛:白描手法的使用,也合乎乡村历史状貌的勾勒。敞露开来的东西,斑斓如同滩涂地上的野花,爽净妙极;评论家白丁:张爽带着感情记录着他们的故事。这些小说在人性的挖掘上,在心灵的书写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让小说呈现了独特的魅力。
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爽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得到业界重视,相信他在火车般疾驰奔跑的时态中,能象匕首一样楔入生活,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我们在各自奔赴中,暂时绕开眼前的繁杂,选择一张临近窗子,洒满阳光的餐桌,坐下,开始分享各自的挑选。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生活、文学创作、艺术作品。假如那天没有阳光,恰好窗外有雨,又幸好我也在场,便与你一起观雨,听风也好。
感恩有你,感谢与你同行,与你分享。
作者小传:简素,本名李灵,诗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怀柔区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