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顺义文艺》
(2018-01-01 13:38:54)一波三折《顺义文艺》
——为顺义文艺创刊七周年而作
张爽
是2013年的事情吧,有个热情的文友,向我约稿,说她业余为一本叫《顺义文艺》的杂志编散文,希望我能给她篇稿子。朋友说,杂志没有稿费,但年终会有评奖。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顺义文艺》这杂志。后来稿子发在某一期的杂志上了,遗憾的是,我并没见到样刊。不久,朋友又热情打电话,说我的散文在杂志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而评奖的老师居然是《青年文学》的总编李师东。李老师该是我文学路上的恩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学写作,很多散文是由李老师编发在《青年文学》上的,我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也是由李老师推荐《中国青年报》上发的专版。可能是因了这个缘由吧,一下子拉近了我与这本素昧平生的杂志的距离,我自己也编过民刊,对于文学杂志有从心里生发出的亲切,便向朋友索要样刊。朋友说,过段时间我们颁奖,肯定会邀请你过来,到时你自然见到。我只好按捺住自己,像按捺住遇见心仪姑娘时的嘭嘭心跳,把那种急于一见的迫切压在心底。
我生活的地方和顺义一衣带水,知道顺义是个经济大区,区域面积宽广,潮白河宽阔,也知道一个叫王克臣的文学老人,他一人办刊,十年如一日,曾是我效仿和学习的榜样。后来我做民刊《天天》,又认识了写小说的许福元老先生,并在顺义区两次召开京东作家作品研讨会。当时我就曾为顺义没有一本像模像样的官方文学杂志而怅然,却没想到其时已有一本《顺义文艺》悄然点起了文学燎原的星火!那几年,我一心想写自己的东西,放弃了民刊的编辑,也一叶障目,连身边的刊物都视而不见了。现实中见不到,只好网上去搜。一搜才知道,这样一本由顺义文化馆主办的文学刊物,竟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这让我十分纳罕,想一本区域级的刊物,很少能波及区外,影响广大,那《顺义文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又有了一睹《顺义文艺》真颜的想法。
然而,偏偏一波三折,朋友说的颁奖会并没举行,奖金直接打到银行卡,我与《顺义文艺》再次失之交臂。我与顺义的距离不过是几十公里的车程,可这一耽误,竟又过去了三年,直到2016年,朋友约我到顺义鲜花港,我们以看花的名义聊文学,谈刊物,其间主人,就是《顺义文艺》的主编,他谈起《顺义文艺》当年开放办刊,选发全国各地自由来稿,一时间竟至洛阳纸贵,《顺义文艺》也如鲜花港的鲜花全国知名。然而那次在顺义看鲜花聊《顺义文艺》,却并没见到《顺义文艺》真容,我们聊了半天《顺义文艺》,《顺义文艺》却像个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姑娘,直躲到深深的幕后去了。
那之后,我曾把自己的小说给《顺义文艺》,也常把朋友写出的好稿子推荐给《顺义文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他,唯喜欢尔!
2017年8月,我再次到顺义,这次却是做《顺义文艺》征文的评委。我终于看到等了多年的《顺义文艺》:她妆容朴素,内里却有着时尚多元的因素;栏目缤纷,却不乏夺睛之笔和庞杂而精准的信息量。我料定她是一个好杂志,料定这杂志会有宽广的情景。《顺义文艺》自2009年创刊,历经七年,出刊46期,办出了声响也办出了影响,办出了品味也办出了个性和风采。区内更多的作者和文艺部门领导者为杂志积极建言献策,《顺义文艺》从2015年改版,由年终评奖改成按期发放稿费,且稿费不菲,居全北京郊区县之首,由刊发全国来来稿,改成以顺义作者为主,同时保留“八面来风”这样的一角阵地,给全国的写作者们冲锋陷阵。
在顺义那个晚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这本并不太厚的杂志,在这个杂志上,我看到了很多文坛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也看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让我警醒,同时也让我感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了《顺义文艺》和更多像《顺义文艺》这样的好舞台,我们千万不能懈怠啊。
2017年12月18日夜,北京鸡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