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谈谈宋代的祠禄官
(2018-01-04 19:33: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历史文化 |
谈谈宋代的祠禄官
登封实验高中
笔者以为以上两句应分别译为“(皇上)于是一并给予(他们——章惇、蔡卞的子孙)祠禄官”“ 郑亿年任祠禄官而离朝”。
因为从文章大意来看,正是由于廖刚的“对不公事敢于抗争”“敢于直言”, 章惇、蔡卞的子孙才由“毋得官中朝”而在地方上任职的处置变为“一并给予他们祠禄官”,郑亿年也从“与秦桧有连得美官”到“任祠禄官而离朝”。可以看出,他们的实际权势是由此而削弱了。那么宋代的祠禄官是干什么的呢?
原来在宋代,京师有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云观等庙宇,在外亦有宫观,如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等。诸宫观置使、副使、判官等,又有判举、提点、都监、管勾等名,统称宫观官,亦称祠禄官,以宰相、执政、翰林学士等兼领。宋初,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亦常被任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神宗熙宁(1068-1077)后,整顿吏治,凡疲老不任事者,皆使任祠禄官,王安石亦欲以此安置反对派,祠禄官人数渐增。因祠禄官主管祭祀,故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称“请祠”,或称“乞祠”、“丐祠”。宋代陆游《上书乞祠》一诗中有:“上书又乞奉祠归,梦到湖边自叩扉”的诗句,还有陆游《奉祠 》一诗“明窗松石供琴荐,小鼎山泉煮药苗。 乞得奉祠还自愧,犹将名姓到中朝”也可证明这一点。此外,《宋史•魏了翁列传》记载,魏了翁曾经多次为“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等官职。《宋史•高定子列传》记载,高定子晚年有“提举洞霄宫”一官职。《宋史•高斯得列传》中也有“斯得三请乞祠”一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宫观祠禄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由于宋朝皇帝崇尚道教,在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加之,宋朝各级官吏众多,朝廷无官缺加以安置,于是便形成了这一制度。这种职官制度规定: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或者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以示优礼。有些年近晚年,无意仕途的高级官员也往往以“请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请求退休之意。在宋代,还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不过,祠官是一种闲官,可以在家闲居,俸禄比较低微。
今天,有人认为,宋朝的这批““宫观祠禄官”相当于景区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其实,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他们是一群“只拿钱不管事的特殊官吏”,一般在家赋闲。
我们不妨理清一下文中两件事的来龙去脉:文中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的罪过,开始下诏不让他们的子孙在朝中做官(但他们可以在地方照样任职),廖刚却认为这样做难以起到惩戒他们的作用,从而提出反对意见,皇上才由此让他们的子孙做祠禄官这样的闲职。郑亿年应该是当时的主和派,因为和秦桧关系密切而受到器重,后来金兵背弃盟约南下,廖刚当面指责郑亿年,郑亿年无法在朝廷继续任要职才不得不后来做了祠禄官。
这样分析,文意才前后贯通,让人信服。
前一篇:[转载]文史知识:五帝五神
后一篇:[转载]春秋弑君考一(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