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常见到评论诸葛亮与刘禅的文章,看后令本人义愤难平,特些此贴.
此事源起于易中天的"歪批三国",说诸葛亮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平庸至极;说刘禅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少有的明主,聪明过人的济世英才......
此等言论网上常见,诸如"史上最虚伪的男人_诸葛亮"."唐朝最出名的古惑仔_李白"等等......作者出于商业目的,抓住古人一些的"偏颇"行为大作文章,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
起初,鄙人还以为此等低估读者的评论未必有人买帐,怎料天长日久,竟有大批青少年视此言论为至理名言,实在另人费解......
一.认为诸葛亮为庸才的,大多以其数次北伐为话柄.
纵观当时局势,蜀国势力最弱,魏国势力最强.诸葛在于吴修好后,决定北伐.
吴国略强,蜀国稍弱,魏统一天下,必先击弱.
蜀此时国力确实不足,很多人认为诸葛此时北伐,非明智之举.
那么?君之意,是想先修养生息,待国力充足之时,再北伐不迟?!
我等庶民皆知此时国力不足,不宜连年征战,魏国岂会不知?
魏国此时兵精量足,不趁蜀国国力虚弱之时出兵,更待何时?!
于是诸葛亮决定先发制人!自古用兵之人皆知"敌强我弱,应以攻为守,方可御敌".所以诸葛亮此时出兵,绝无半点过错!
诸葛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在浪费国力.
诸葛亮失败,必须再次出兵,否则等魏国趁蜀国国力虚弱时进兵,到时形势更加被动.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诸葛亮北伐确实有失误.马谡失街亭,便是最大的失误.但此点只能说明诸葛亮识人不准.
不听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计,或许也能算得上是错误,但谁又能肯定兵出子午谷此计必然能成功?!所以,这错误,只是或许.
虽然其识人用人方面,不是很完美.但不可否认,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
二.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诸葛亮此言,乃是恭维.诸葛亮深受刘备知遇之恩,当谈及刘备长子刘禅此人资质如何时,诸葛亮能说什么?他能说"刘禅实属千古SB"?!无奈,只能恭维一番.
三.有人认为诸葛亮专权,独揽朝政.
这些侮辱诸葛武侯的话,我实在不敢贴上来,想必大家也都见过.
再怎么说,想必大家也不认为诸葛亮有谋反之心吧?诸葛亮和其子孙,皆是忠臣,日月可鉴!
试想,后主刘禅若真是"聪明绝顶,济世英才,上下5000年少有的明主",那诸葛亮何必"事必躬亲"?何必对刘禅事事都不放心?他自己就不知道累?
四.刘禅确实对诸葛亮手握大权,有所不满
很多人认为废除丞相制度,此乃明智之举.确实,将兵权和内政分开,并无不妥.但若是能有贤德之士,内政军事无不擅长之人,封之为丞相又有何不妥?!君不见,许许多多历史公认的明主,很多都是有丞相的?
五.有人认为,刘禅无所作为,都是诸葛亮专政之过.
好,就算是诸葛亮专政,使得刘禅实力不能发挥.那诸葛亮死后的近30年,刘禅怎不有所作为?!
不知会不会有人说,是"费yi(找不到那字)""董允"等诸葛亮余党,让其举步为艰.
就算是如此,刘禅若真是济世英才,何不象康熙铲除"鳌败"一样,把诸葛亮余党一并铲除?!您别说康熙是后人,刘禅无法效仿,那康熙效仿了谁?!这是智商问题,不是效仿不效仿的事.庸才就是庸才!
六.很多人认为,刘禅投降,乃明智之举,省得劳民伤财.
话扯远点:试问,台湾,收复,为何我国的政fu还"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
他们想要脱离,就让他们去嘛,还动什么武力,省得"劳民伤财"啊!随他们去才是"大义之举"啊!
我这么说您明白了吗?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完整,是多么重要!
七.还有人说,刘备有三子,刘禅要真是无才,为什么还立他为太子?
因为那时古人都明白,"废长立幼,乃自古取乱之道也"!
您就算没听说过这句~曹丕和曹植,您总听说过吧?
综合来说,诸葛亮,绝对是杰出的军事家,绝对的忠臣!
纵观刘禅一生,在位41年,全靠群臣辅佐.他的仁慈,是优点.但"强奸犯"就浑身是都是缺点吗?谁都有缺点和优点.
诸葛亮缺点,不能很好的识人用人,但不可否认他的忠诚和杰出的军事能力.
刘禅有优点,很仁慈."乐不思蜀"确实非他本意,是贪生怕死不得不这样做.但他若略微有点血性,大可在"乐不思蜀"后,搞刺杀!不可否认,他是十足的无能之辈......
那些胡乱批评吹捧古人,企图以惊人之语获得知名度的人,有识之士皆视其如插标卖首耳,徒增笑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