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

(2009-04-28 10:18:27)
标签:

新闻

原创

论文

杂谈

分类: 电视新闻理论

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

                                                                        刘毅

纪实性新闻专题节目是指运用摄像机跟踪、再现生活中新闻事件的大量真实场景,以此引发观众思考的新闻专题节目。这类节目中,纪实性的跟踪报道占据了节目大部的时间。可以这么说,在整个节目中,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评判,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镜头跟踪而获得。因此,这类节目,纪实性的事实采集是节目的精华和主旋律。在大量的现场事实报道之后,记者一般都有一些简短精妙的点评之类的语言,来道出新闻的真正理念和内涵,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一、用事实过程来传播创作意愿

纪实性新闻节目不同于其它类的新闻节目,如评论性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言论来表明立场、阐述观点、纪实性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通过获取事实过程的展示来表现事物的内在理念或创作意愿的。评论性节目以言论评述为主,纪实性节目以事实记录为主。纪实性新闻专题节目在表明立场或观点的时候都是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法,即是首先要进行大量的事实展示,根据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做出相关的结论,是赞扬,是批判显而易见,这种节目的特点使我们在策划时,必须注意运用事实过程来展示创作者的理念或观点。

记录事实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典型性资料的摄取;二是关键人物的采访。典型性资料就是指记者在进行实地跟踪调查或采访摄制时,要尽可能地获取富有代表性、说明性的新闻事实和选材,不要让观众在模棱两可的素材中作牵强的判断。典型性资料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有的节目中,受现场条件的制约,我们只能采集到声音却没有画面,但是由于这种声音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典型性和说明性使得这种“缺憾”非但没有成为多余,反而强化了新闻本身的传播效果。同样,对关键人物的采访也是我们展示事实过程的一个手段。第三人称的交代和叙述会增加节目的说服力,加深观众对事实的理解,其效果往往比第一人称的直接断言起到更加中肯的信服效果。

二、规范耗片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目质量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丰富和改进,电视人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划意识和行为,“淡化主体意识,深化客体意识,用事实征服观众,已经成为大多数电视人的共识,强调客观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记录社会,主张本色而朴素地去采集和再观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认为任何粉饰和雕琢都破坏了生活的真实性,有一位叫巴赞的电影理论家曾经说:“记录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们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惟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还原世界真实的面貌,才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而激起我们的眷恋。”这番话,深刻地阅述和解释了记录镜头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节目的制作人员为了获取真实的记录效果,常常在偏远的地区一住就是几个月。有时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而被采用的却只有几张,正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得该节目成为享誉全球的品牌节目,但是这个经验并不能完全沿用到我们的新闻节目采摄过程中。因为新闻节目和人文地理等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是强调时间的节目,它的表现形式必须受到时间的制约。

黄匡宇先生所著的《电视新闻语言》一书中,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局限的表现方法,表现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局限中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的。”在该书中,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纪实性专题节目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拍摄了2000多盘录像带,也就是720多个小时的素材,按正常的耗片比41推算,至少可以编出180个小时的成品节目,但这个组编出的成品节目只有12600分钟,仅10个小时,根据这个数据,该节目的耗片比例达到721,根据时间节约原则,纪实性专题节目记录过程的首要局限性就是耗片比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标,更是摄制过程中的时间观念、质量指标、一定的耗片比规范着对摄制人员的素质要求。现场把握、镜头控制、整体兼顾是优化耗片比的重要内容,没有耗片比制约的数量优势很难形成电视新闻作品的质量优势。因此,作为一个电视策划人,或一个有策划意识的记者,我们在进行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拍摄采访时,一定要运用时间节约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记录行为,一方面增强我们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我们的节目质量。

三、注意新闻事件的背景分析与点评

虽然纪实性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但受时间因素的制约,有时仅仅“记录过程”是难以表述清楚事物的全貌的,借助新闻背景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时常是必要的,而且增加观众对新闻背景的理解也是深度报道吸引观众的一个主要因素。

新闻背景是纪实性新闻节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因素、客观条件、内外致因,还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推理和论证的基础和佐证,帮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新闻背景可以是一个小事故、一段现场出镜的解说、或者是现场采访当事人的介绍或讲述;也可以是一段新闻资料的原始素材、相关图片、数据图表、屏幕文字等。也可以说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由头。目的是增加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新闻事件。新闻背景的穿插运用不仅增加了新闻的立体感,而且符合新闻节目制作中的时间节约的原则,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

除了要加强新闻背景的介绍,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尾的概述和点评。纪实性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纪实性事实的采集来引发思考,它的点评常常是融合在对现象的报道和采集中,结尾的点评虽然是节目的关键,但纪实性新闻节目真正意义所在是通过纪实表现真实,通过纪实反映现象,通过纪实获得观点,由于有了前面大量的铺垫,所以结尾的点评主要是画龙点眼,提出关键性问题或结论,引发观众思考就可以了。结尾可以是记者的一两句感言,也可以是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一段现场采访。

四、策划五大要素的运用

1、内容——选题:对于电视节目策划来说,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恐怕就是选题的策划。有一个好的选题,这个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选题不仅仅是题材的选取,更重要的是它确定了电视节目策划的目标和基础,如我们这次培训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我们策划时,就是要善于从我们选中的这三个新农村点上去捕捉他们建设新农村中的新事物、新观念,从中提炼和选取带有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乡土气息的选题,从中形成一个有地域特色、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组合。

2、形式——创意:有了好的选题,还要选用适当的形式来表现,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就是如何使用一种新的电视语言来表述,这就需要创意。创意就是电视策划时萌生的灵感和优秀的意念,创意与“点子”十分相似,但它不是简单的一个两个点子,而是点子的集合和组合,点子的扩充和升华,说简单一点,电视节目的创意就是在确定选题之后,进入创作阶段的构思。

创意来自生活的启迪、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著名电视人陈汉元在创作“话说运河”时,曾经为该片的开头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当他在中国地图前比划时,无意中发现长城和运河在华夏大地上恰似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巧合让他冒出了一个绝妙的创意:“这长城是雄健阳刚的一撇,这运河不就是深沉阴柔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为人类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书写如此巨大的顶天立地的一个“人”呢?说来话长,今天我们先按下这阳刚雄健的一撇不表,单说这阴柔深沉的一捺——古运河。”这个开头的创意一下子给运河上了纲,给整个节目加重了分量。

3、播出——策略:电视策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播出。为了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因此,策划时必面考虑,这个节目如何播放?如何播放才能收到良好的收视率?收视率与播出时机关系很大。午夜播出少儿节目、清晨播放电视剧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节目编排及播出时机的选择是很有学问的。选择播出时机就是策略。我们策划的这期节目,放在早上、下午播放效果都不会好,最好是晚上8001000之间较好,因为农民朋友们这时正是一天劳动结束,吃过晚饭,休息娱乐的时候。

4、对象——定位: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受众定位,对收看这个节目的观众进行定位。过去我们对节目观赏的期望值过高,往往要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其实不然,这是做不到的。每一类栏目或每一个节目都有一定的特殊的收视群体,按电子传煤分众化的趋势,策划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个节目是做给什么人看的?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欣赏心理如何?他们希望看什么节目?要通过分析和定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5、投入——成本: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电视节目策划的创意不管多么好,也不可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投入。它需要进行成本核算,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思考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经实性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做起片子来就可以轻轻松松,一切迎刃而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