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事感悟
(2009-09-22 16:29:25)
标签:
美国董事长乞丐教授后记杂谈 |
2001年4月,美国洛杉矶哈仙达岗。
与美国朋友停车开门准备步向商店,一个穿着不是很体面的老头径直站在我半开的车窗外,肮脏的脸蓬乱的头发,眼睛直看着我,但没说什么。美国朋友笑着说:“董事长问你要钱呢。”“董事长?问我要?”我正惊讶之余,朋友已经递给他一些零钱了,跟我说:“走吧”。我还没反应过来,倒不是奇怪在美国有乞丐,世界上再富的地方总是有穷人的,但问题是我的美国朋友称他是“董事长”,那才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这时我的美国朋友看出我的疑问,美国式的幽默开始淋漓尽致了。他嘻哈的说道:“这是我以前的董事长,我五十多年没见他了!”此时我才领悟到我那朋友在开一个极大的玩笑,因为五十多年前他还不知在哪呢。我嬉皮说:“这么说五十年前你在天堂的时候,耶稣给你带薪假了?”朋友也知道他的玩笑被我识破了,两人哈哈大笑。他故意严肃的说道:“你别小看他,说不定以前人家是世界五百强的董事长呢,只不过后来破产才沦落到这地步。”我接着道:“这样说来,十几年前你可能在他的分公司打过短工呢,近几年我也可能给他做过产品配套呢。”两人大笑着走进了商店。
后记感悟:在国内的每一座城市,都经常会碰到一些乞丐,我心里始终会想起他们的名号“董事长”,伸手问要的时候,总是一如既往的给点,不管他是真困难还是骗子,你并不需要他们回报,你给的是一种宽容,一种怜悯。或许他真的是一个破产公司的前董事长,他也曾经给过别人“饭碗”,应该感恩!
2003年10月,美国帕拉阿图市斯坦福大学。
很晴朗的一天,与朋友约好去兜兜此间校园。选择了在河泾旁的一块草坪上休息一会,谈谈这所学校出来的商业高手。远处,一个人走过来,穿得有点皱巴巴的衣服,牛仔裤宽松且色旧,头发也是有点凌乱。虽然在加州这边,大家平时都穿得很休闲,但朋友与我还是觉得有点怪异,而且开始怀疑起此人的身份,又是“董事长”?但他并没有走向我们,直接去了旁边一棵树下,倚在树干上,看着小河,一声不响,作若有所思状。那时不知道世界上有一门艺术叫行为艺术,也不知道这人干嘛提着那么“落魄”的一个包,总怀疑是不是此人有精神问题,往那时流行的恐怖分子身上考虑也总比什么行为艺术来得实际。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寂,约好的另一个朋友赶来与我们相聚了,但奇怪的是他虽然走向我们,但却在喊树下的那个人,眼睛直视他,并很快的从我们身边走过去。看得出很热情的样子,而那个人见到了朋友也露出了笑容,开始寒暄起来。正在我们惊讶之时,朋友转身开始介绍了,说是XX教授(我现已忘了名字),怎么个有名,然后还是什么国策顾问,甚至是诺贝尔奖提名者,朋友正在上他的课。等坐下来时,我突然疑问当年苹果树下的牛顿也那样吗!
后记感悟:这不是“贫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闲”的中国社会写照,我也不崇尚美国社会,对那么“滞后”的休闲也不全是举双手赞成。但反观国内某些所谓的专家,穿得西装革履,做着都是些误人子弟的事,脱了衣服是禽兽,穿上衣服依然是衣冠禽兽,装腔作势的满口西式词汇总是难以自圆其说,难以用来解释和解决各种问题,倒是数着米下锅的卖菜老太还能知道什么是七斤八两。老百姓的心里是有杆秤的,谁对他们好他们最知道,办点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