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
(2024-05-06 10:05:51)
标签:
鲍照 |
分类: 语文教学 |
导入: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人生艰难,李白积极进取,信心满怀。同样面对命运不幸,南北朝时期的鲍照,又是怎样去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鲍照的诗歌《拟行路难》。
教学要点
1、知人论世,了解鲍照其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2、结合有关手法解读诗人情感及其变化。
3、把握情感变化,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一、解题: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
“拟行路难”,模仿原乐府诗而作。
二、知人论世
鲍照,南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低级士族家庭),鲍诗常表现出慷慨不平之气。
南北朝时,实行门阀制度,做官看出身,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限制了寒士的仕进之路。
诗歌朗读: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zhuó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zhí zhú不敢言。
诗文解读: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1-4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把握阅读语调?
比兴、互文、反问
以“水流”比“人生”,写人生命运不同。
以“命”自我安慰,自我克制,心中实际上蕴含不平之气,感情上基本平稳。
5-6句:酌zhuó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一词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
语意双关:停唱/忘却
诗人借酒消愁,愁消了吗?如何把握阅读语调?
诗人试图平复悲愤,怎奈心中暗流涌动。
7-8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7、8句再用反问,诗人情感有怎样的体现?
第7句由上文的克制急转而为慷慨激昂,表达极度的愤慨,第8句又转为无奈,于对比中表现诗人精神上忍辱负重,极度矛盾痛苦。
小结:全诗运用比兴、反问等手法,反映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残酷,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悲愤无奈。
课堂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李白《行路难》中的典故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
姜子牙垂钓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南朝宋宗悫qu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比较李白《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的异同
相同点:
1、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
2、思想内容上,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并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技法上,采用比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4、行为上,抑郁之时,诗人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心的苦闷。
不同点:
1、从思想内容看,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却是无力地表达,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痛苦、悲愤和无奈。(“吞声踯躅不敢言)。
李诗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主要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一种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坚守的品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从语言风格看,《拟行路难》语言质朴,明白晓畅。倾诉衷肠,自然涌流,真切感人。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难得的是鲍照用浅近通俗的语言表达出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岂无感”。语言平易,诗意深邃,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李白《行路难》语言高华,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
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
运用比喻,通过丰富想象表达情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把仕途比作像“黄河”“太行山”这些壮美的意象,形象地写出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