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易教案
(2023-05-28 16:10:22)
标签:
魏征十思 |
分类: 语文教学 |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
唐·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明·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篇目:
1、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杜牧《阿房宫赋》
4、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苏洵《六国论》
单元目标:
1、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进行阅读。
2、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要点:
1、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了解魏征上谏的背景以及具体内容。
3、比喻、对比、史例等论证方法。
4、话题“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探讨。
5、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魏征(580-643),唐朝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光禄大夫,以直言进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又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领导史书撰修工作,主编《隋书》。
唐太宗初年,爱惜民力,节制私欲,明赏罚,开言路,国富民强。于是,唐太宗渐渐骄奢,大兴土木,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深感忧虑,于贞观11年,上四疏,其中《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疏:臣下向皇上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旧唐书·魏征传》:
魏征去世……上(唐太宗李世民)思征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1段)木、流为喻,提出观点:
欲求国安,必积德义。“德义”内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论证,假设论证
二(2段)分析观点。为什么要“居安思危”?具体建议是什么?
居安守成,德行易衰。欲长治久安,须竭诚待人、克制私欲
列举史实,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3段)陈说“十思”之谏,表明施行之效。
“十思”的内容、目的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竭诚待人、克制私欲),以达“治平天下”之目的。
(一)忌纵物欲(贪图玩好、大兴土木)以扰民,要“知足”“知止”。
(二)忌骄傲自满,要提高修养,广纳博学。
(三)忌逸乐懈怠,要慎始敬终。
(四)忌信谗言受蒙蔽,要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五)忌凭喜怒以赏罚,要赏罚公正。
“十思”重在修身养德,在此基础上,任能从善,则“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垂衣拱手,不言而化”。
思考:魏征的“无为之大道”跟老子的“无为而治”一致吗?
老子的“无为”是遵循规律和事物本性,顺其自然,不去人为干预。
魏征的“无为”是指君主要提高修养、克制私欲、诚心爱民、任贤用能、赏罚公正,就可以垂拱而治。
思考:魏征奏疏的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
第一问:
比喻论证、史实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问:
1、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以及语言的文采。
2、巧用虚词,语言活泼,语气丰富婉转。
3、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

加载中…